初中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王新立
[导读] 本文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大背景下,以一个初中科学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着重从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出发,阐述了在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王新立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315300
【摘要】本文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大背景下,以一个初中科学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着重从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出发,阐述了在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字】初中科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49-02

        2020年的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肆虐中华大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如魔鬼一般向人类发起了挑战,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在全国打响,14亿中国人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数万名医护工作者用生命与病毒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灾难过后,痛定思痛,我们该反思些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深感在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乃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和目标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体与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对初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培养青少年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生命的良好品质,树立让人类的生命与其它物种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二、初中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己的个体生命已渐趋成熟,生长发育已进入第二个重要时期(青春期),身体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对生命的存在和消失已有所体会,生和死对他们来说已不再陌生。但是,初中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怎么样才能活出精彩,活得有意义?知之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生阅历尚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生命教育不够,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方法和途径。另外,现在的初中生学业负担太重,学校偏重于智育,家长着眼于中考,所以层层加码,使得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疲于奔命,身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近视率高居不下,肥胖症随处可见,体质健康水平堪忧,心理健康更成问题,叛逆、脆弱、自私、早恋等影响生命健康发展的现象十分普遍。再之,现在的初中生大多还是独生子,从小养尊处优,家中唯我独大,一切都依靠家长和老师,自立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薄弱,家中若有病困,也是大人扛着,很少闻见初中生能分担家里的忧愁痛苦,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对于亲人的逝去,也表现得若无其事。初中学生中懂得感恩、知道关爱、勇于担当等一些能绽放生命光彩的品质在逐渐滑坡。 以上问题的存在,应引起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生命教育不能再可有可无!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空间科学等,其中的生命科学所占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整个初中科学的六册教材中,几乎每册都有生命科学的内容,而这些生命科学的知识学习中,都可以渗透、拓展生命教育,这里有生命的起源、演化;有生命的延续;有生命体的结构及活动,协调与统一;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人的自身保护,等等。所有这些知识,都蕴含着生命的真谛,如果我们科学教师能很好地挖掘,那么科学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将大有作为。
        三、初中科学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和建议
        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内容很多,方法和途径也不少,那么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实践。
        1、理解生命的可贵
        “生命诚可贵”,这是每一个初中生都知道的诗句,但怎么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呢?在科学课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学生体悟:
        首先,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十分漫长和艰辛。


在九年级下册学习生物圈的演化时,可以告诉同学们,目前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在形成之初(46亿年前)是没有生命的,只有经历了漫长的化学进化以后,才在35亿年前在原始海洋中出现了原始生命,其间孕育了10多亿年,而从原始生命的出现再到人类的诞生,又经历了数十亿年,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仅为几百万年。由此可见,生命的诞生是何等的艰难,每一生命是何其的宝贵啊!
        其次,生命是十分脆弱的。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时,可以告诉学生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只有几百万种,而灭绝的生物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据,说明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在整个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而一旦灭绝,这个种群的所有生命将不再出现。在九年级下册学习人的自身保护时,可以举好多意外伤害的例子,如车祸、火灾、地震等灾难中瞬间消失的生命,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瞬间造成了近七万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导致数千人死亡。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时刻警示着我们要好好地呵护这脆弱的生命。
        2、尊重生命的平等
        自然界自诞生生命以来,出现过至少千万计的生命,这些生命小到单细胞的个体,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大到恐龙甚至现在主宰地球的人类,所有这些生物虽有个体大小的不同,但其生命却是平等的。如何在科学课中向学生渗透这种理念呢?
        首先,每一种生物都有其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生态平衡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要保持这种平衡,必须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强弱又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而不同的生物在整个食物网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发挥一定的作用,非其他生物可以替代。所以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切实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其次,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的唯一性既体现了它的可贵性,也体现了它的平等性。就拿人类来说,每个人都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十月怀胎,来到了这个世界,这是十分公平的。后来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人的地位和身份似乎有了富贵贫贱之分,但不管是谁,生命都只有一次,在生死面前,每个人都是绝对平等的,其他生物也是如此。这些理念可以在科学课中生命的延续、人的自身保护,心理健康等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从而树立一种敬畏生命的理念。
        3、学会生命的坚强
        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但是由于生命的宝贵性,我们又要学会呵护生命,并磨炼生存的坚强意志。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听天由命的人生观,缺乏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精神。在科学课中,教师应该经常举一些爆发顽强生命力的例子,如峭壁上长出的参天大树,风雨中搏击的海燕,逆流而上的产卵鱼群,长途跋涉的迁徙动物,身残志坚的模范人物,与病魔较量而获得新生的生活勇士,等等。告诉同学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但千万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不能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4、活出生命的精彩
        生物之所以不同于非生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生物会绽放生命的光彩。科学课中,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这种精彩,如小小的乳酸菌、酵母菌能酿造出可口的多种食品,不可见的微生物分解者能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绿色植物悄无声息地为动物制造了食物和氧气,百花盛开为我们装点了绚丽多彩的世界,人类的一项项发明创造使地球文明不断发展。等等。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创造生命精彩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基础,所以珍爱自己的生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生命,一切归零!在科学课中,一定要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保护视力,积极锻炼等。掌握必要的防意外本领,如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中毒、防车祸、防传染病等。第三,生命的精彩还在于用生命关爱生命,用生命呵护生命。在科学课中,我们在学习动物的社群行为时,能发现像蜜蜂、蚂蚁等群居动物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甚至舍生忘死所焕发出来的生命光彩,令我们人类感叹和学习。一个人的生命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相互帮助,无私奉献,一切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都能克服,并能赋予生命强大的力量和伟大的价值。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汶川的抗震救灾,当前正在进行的的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争,等等。这些人类用生命拯救生命的赞歌应该在科学课中经常性地择机渗透。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命教育,比其它的科学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目前而言,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努力,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理应在这方面要作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