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让妈妈快点好起来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谢美珍
[导读] 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分析的专业技术,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应用于孤儿心理健康中,沙盘游戏不仅能让孤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由、安全,获得治愈与发展,而且对于克服孤儿自卑、怕生、孤僻、不合群、对外界抗拒和抵抗的心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谢美珍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二小学  325600
【摘要】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分析的专业技术,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应用于孤儿心理健康中,沙盘游戏不仅能让孤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由、安全,获得治愈与发展,而且对于克服孤儿自卑、怕生、孤僻、不合群、对外界抗拒和抵抗的心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沙盘游戏;辅导;癫痫孩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47-03

        学生基本情况:
        刘某,女,本校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弟弟。她幼年时因为脑炎而患有癫痫,现有服用一些抑制癫痫的最新药物。她性格内向,智力发展低下,语言发展尚可,轻度肢体障碍一般不会直视他人,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保持一定的注意力,比如拼图,涂色任务,但对数字这些不够敏感。
        原生家庭情况:孩子生活的家庭有6口人,分别是爸爸,妈妈,弟弟,爷爷,奶奶以及她。家人之间,关系尚可,经济条件一般,但能满足孩子们的基本需求。她长期与母亲一床同睡,与母亲关系较好,与爸爸、爷爷交流欠佳,与弟弟的关系一般,经常与弟弟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争吵。由于刘某很迷恋一些玩具,经常想着淘宝上已经购买或者未购买的玩具,然后反复的问一些跟淘宝购物相关的问题,因此她提问的频繁度严重影响到弟弟对她的耐心度。
        在校情况:入校一年级时,体质较差,经常遭遇流感或者癫痫轻度发作,请假在家的时间多于在校时间,故与同学们接触的时间也少,且在校上课期间,经常自言自语,还情不自禁地唱歌,很难融入班集体的活动。二年级时开始主动与人交往,但性格内向,不擅长表达,平常想要去帮助他人,不注重方法,结果却适得其反.事情发生后,她情绪易波动,易与周边玩耍的同学起小矛盾。
        辅导背景:
        她是我随班就读阳光成长小组的一员,能在看图说话的语言训练课上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所观所感,但是当我要求她遵守回答问题的规则时,她就不高兴了。她开始心不在焉,乱动桌上的教学材料。其次在感觉统合训练课上,她比较情绪化,喜欢插队,不让她前面的队员先玩,挑选自己喜欢的器材种类,不顾别人的感受或者躲在一边生闷气,直到我去把她哄回来才继续训练。训练完后,我经常听见她向妈妈索要玩具,且它们的对话是不和谐。
        最近家长反映,孩子负面情绪比较大,比如想要的物品一定要折腾到手,不理会家长的感受,不断地向家庭成员反复念叨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对玩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喜新厌旧,不珍惜物品。近期,孩子比较抵触去学校上学,无法和谐地融入班内的集体生活。
        以前,我把辅导的重心都放在提高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上,忽略了他们的内心发展需求。最近看她情绪问题越来越大,跟班内同学相处不和谐,向母亲所要玩具的方式越来越离谱,这着实让我担忧。
        因为她对沙盘室的一切都很喜欢,所以我顺理成章地邀请她来沙盘室完成一次沙盘辅导。在沙盘室里我发现了不一样的她---孝顺、爱美,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让我清楚明白对她未来辅导的方向。
        沙盘构图分析:
        沙盘的整体内容呈现在沙箱正中心偏右点,她的正前方。除了她眼前这片因抓沙和拿着娃娃行走留下的痕迹外,其他地方都是平整的,无沙具的。说明眼前这件制作药物的过程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从沙具的类别和数量来讲,显得有些单一,不够丰富,但是从制作好喝的药所需的材料来看,也是颇有道理,说明她在生活有一定的喝药经历或者目睹过类似的事件。从沙盘的动力性和充实性角度来看,这个沙盘的内容主要围绕她反复调制药物(沙子)就是为了准备好喝的药给她妈妈,让妈妈好点起来。我能感受到她对妈妈深深的依恋情结,但沙盘除了娃娃、妈妈和那些冰冷的器皿外,我却看不到其他鲜活的元素,比如她的家人,以及那些代表能量聚集的绿色植物和河流等,就好像这个世界的只剩下他们母女一样,孤独,爱得单薄。
        陪伴交流过程与思考:
        以前我觉得她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爱的孩子,每次看她的眼神是空洞的,无感情的。她也不因为高兴而拉着你的手或者衣角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擅长主动去跟他人进行有话题性的交流,但是这次的沙盘让我感受到她对母亲那份特别的爱,那份孝心。从看她制作沙盘环节到陪伴分享环节,我的内心却是思绪万千:
        1.她在反复调制“药物”时,神情十分专注,不同于平常语言训练的状态,让我颇为惊讶。后来她分享只是为了让她妈妈不在饱受吃药的难受,好得快一点.只有妈妈快点好起来,她才会开心。我当时在思考,沙盘中的她对妈妈的依恋情结好深,就好像妈妈的存在是她开心的起点,爱的归宿。那种无法割离的依恋也正折射出她内心的恐惧:如果妈妈不能好起来,谁能来照顾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癫痫”的她。她内心越是惶恐,就越焦虑,就越渴望世界上有很好的药来让妈妈好起来。与其说是治疗母亲,不如说是治疗她内心的恐惧更为确切。其次,一个连自我照顾都无法完全独立的她却有一颗想要照顾妈妈的心,这使我好奇她为什么不向家庭的其他成员求救呢。也许她和原生家庭的关系不是很好,难道连他们也没真正意义上地接纳“癫痫”的她。
        2.她之所以挑选长方形桌子是因为上面有她喜欢的鱼虾、蔬菜图案。她喜欢吃这些,可是妈妈总要求她多吃些肉,让她不开心。这让我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喜好是否有得到妈妈的尊重。她最近的情绪化正是来源于妈妈的不理解。毕竟她觉得妈妈是最尊重,最理解她的人。她内心深处认为她的喜好会得到妈妈的尊重,但事实上,两人交流后的结果并没有满足她被家人尊重的需要。她的内心是受伤的,是不被尊重的、不被理解的 。
        3.在制作沙盘时,她双手已经装满娃娃、妈妈、婴儿车,仍想继续挑其他的玩具。一般孩子拿不住时,就会先把沙具放在沙箱里,而她是舍不得放下,紧紧握着,直到她挑到满意的沙具为止。这让我想起她妈妈的一句话“她对玩具占有欲很强”。触动我的联想:在沙盘的摆放过程中我看不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存在,由此观之她内心世界是孤单的,即便渴望对外交流也无交谈的对象,她只能把关注力放在玩具身上。因为他们能静静地陪伴她,听她说话,慰藉她孤寂的心灵。因此这些玩具似乎是否代表了某些她在乎的东西,她舍不得放下,唯独选择好才能安心的放下。
        4.在挑选无盖茶壶和紫色的洗手台时,她犹豫了一会,最终还是放弃。她分享茶壶应该有一个盖子。紫色的洗手台虽然可以洗手但是这个颜色不是她的最爱。这让我感觉到她对待东西的选择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和要求,不会被随便忽悠。当她的想法和需求被得到尊重后,她会容易满足,但如果强行让她去接受,她会不停唠叨,甚至是发脾气,直到她索要的目的达成为止。
        5挑选化妆台时,她笑了一下。她分享妈妈每天都会在衣柜挑选衣服。每次配的衣服都不好看,因为她觉得那些带碎花的裙子更适合她。另外她提到娃娃、妈妈,如果是长发就更好。她认为短发发型基本都一样,长发打扮就不一样。她对她现在的短发发型不是特别喜欢,但是妈妈比较喜欢。这让我瞬间联想到前段时间她妈妈反映她剪完短发后,心情变得不好,还有她穿衣服时总嫌弃她的搭配。看来她开始有自己的审美,只有满足了自己的审美需求所搭配出来的衣服才可以给她一份好的心情。反之,她的情绪会变遭,也影响到妈妈对她的态度。
        6.在谈及母亲生病时,我询问她如何判断的。她分享她是是否有呼吸,心脏是否好。这让我联想到她妈妈经常跟我提起癫痫发作的症状。看来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也能感知自己癫痫发作时的身体现象。她开始在意妈妈在公开的场合上谈及她的病情,因为它让她少了好多跟人相处的机会,让她听不到家庭其他成员对她的夸奖,甚至安慰。特别是癫痫发作的时候,除了妈妈能感觉到她的变化,其他的家人却不知道她那一刻的难受。她的内心是难过的,因为她渴望家人给予她更多的爱。



        辅导过程片段:
        片段一:
        师:我看到你从蓝色的大高脚杯中舀了沙子到白色的盘子,这样的动作反复好几次,表情依旧十分专注。你能分享下你在干什么吗?
        生:我在调制药。
        师:你为什么要调制药呢?
        生:我妈妈生病了。
        师:原来是这样。我感觉到你是一个贴心的孩子,会给妈妈制作药。你一定很爱你的妈妈。
        生:妈妈对我很好。我不喜欢她生病,我要让她快点好起来。
        师:那妈妈好起来,对你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生:我有很多地方需要她帮忙。
        师:比如呢?
        生:我不会做好吃的,我需要她帮忙。
        师:除了找妈妈帮忙外,那你有找其他人帮忙吗?比如爸爸,弟弟。
        生保持沉默,但我已经感觉到她跟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我感受到她的内心是难受的,就将话题转移到其他区域。
        师:我刚才还看见你拿着这个娃娃,她端着盘子过来,又将白色杯子里的沙子倒在盘子里,你又在做什么?
        生:我在重新调制药。药太苦,妈妈不喜欢。我得弄点甜的药给她喝,这样她才会好得快。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我能感受到你对妈妈的用心,相信妈妈喝了你调制的药会很开心。现在妈妈生病了,家里其他人呢?
        生:孩子开始沉默不语。
        师:那平常你生病时,一般都谁照顾你呢 ?
        生:妈妈会带我看医生,会喂我吃药,会陪我睡觉。
        …
        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父母能“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对孩子的感受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其实沙里沙外的她都渴望父母能理解她的需求,看到她的成长变化。如果父母强行让她接受她不喜欢的东西,她会选择死缠烂打的语言攻势或者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面对这样的她,我先肯定她的优点,让她看到自己身上的资源;引导她运用自己的资源去帮助其他人,以此获得他人的赞许;让她意识到爱是需要相互理解容,相互包容的。
        片段二:
        师:能分享下这边区域吗?
        生:这是妈妈化妆的地方,她每天花好多的时间在衣柜里挑选裙子,但都不好看。
        师:那你觉得哪里不合适呢?
        生:我觉得小碎花裙子更合适她。
        师:那你把这个建议告诉妈妈没?
        生:恩。
        师:那她心情如何?
        生:她很开心。
        师:看来她还是蛮欣赏你的眼光。那你平时注重衣服搭配吗?
        生:都是我妈妈配的。 师:那你满意吗?
        生:不喜欢。
        师:看来你还是比较喜欢自己搭配的衣服。那你有跟家人沟通吗?
        生:她总催促我快点,不给我时间搭配;或者她买的衣服,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师:她为什么催促你?
        生:她抱怨我换衣服速度慢,我是故意的,我心里只想换我自己喜欢的衣服。我准备跟她对抗到底,甚至我会赌气,躺回床上。
        师:那你觉得这样问题解决了吗?
        生:没有。有一次上课迟到,有一次妈妈很生气,还批评我脾气差。
        师:我能感受那时的你一定很生气、难过。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跟妈妈说下自己的想法,希望妈妈尊重我的选择。
        师:我能感觉到你想得到妈妈的尊重,特备是尊重你对衣服的选择。我相信下一次,你这样平静地跟她表达你的需求,她会理解的。
        生:真的?
        师:是的。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当她朝你发脾气时,她的内心肯定也会很难过。因为你们彼此都是爱对方的
        生沉默,但是我能感觉她神情有所不同,她在思考我说的话。
        …………….
        跟踪与处理:
        为了更深入、有效地帮扶她,我于10月12号邀请她妈妈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原生家庭情况访谈。据她妈妈描述,孩子在家一般都是与她互动比较多,与家庭其他成员互动较少。也许是因为爷爷和爸爸的性格比较内向,好像也很少主动与她交流,更不用说与她谈心。她和弟弟的相处也不是很融洽,弟弟貌似也不愿意跟她一起玩,总是和隔壁邻居一起排挤她。所以除了玩具和她外,她跟奶奶的交流尚可。但是她最近总是缠着奶奶索要一些贵重的玩具,弄得老人家甚是头疼。因为她癫痫引发的智力发展迟缓,奶奶对她又心疼又舍不得骂她,就怕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这次访谈的结果再次验证一个道理: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滋养。所以我建议家长调整孩子的教育模式---关注孩子的发展需求,尊重和理解孩子;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总结和反思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肯定孩子的表现好的地方,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承诺她的条件,在家长能力范围内一定要做到)。表现不好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不能放纵;多增加一些家庭的户外运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亲子感情。
        此外,我将结合沙盘辅导、团体游戏辅导和绘画辅导对她的情绪、认知进行调整,寻找她自身的资源,应对各种发生在她身上的情绪困扰和冲突;引导她看见自己内在的恐惧、看见自己的需求、同时也看见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激发其自我觉察,自我转化、改变的动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