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化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梁民
[导读]

梁民   河北省滦平县第一中学  06825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73-01

        一、如何使用教材
        (一)课程、课程标准、教材之间的关系
        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包括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学科教学内容资源。具有多样性,是教学资源之一。
        (二)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和依据。在教材面前教师不应失去自己超越的勇气和创新的智慧,要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大胆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悟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1、何为“用教材”?就是说在教学中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所谓“处理教材”,就是经过精选、加工和组织,将知识信息由储存状态变成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加工的可输出状态;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科学、机智地提炼与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简而言之,“用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2、“用教材”的途径(处理教材四要素):选择、改编、放弃、增补。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课题名称(根据教学内容可具体命名)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式手段说明、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
        3、教学目标设计(三维目标、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考查、学习过程评价)
        6、教学反思(设计特点、优点、缺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2、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进行学生情况分析,即已知—先前经验、想知—学习动机、未知—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怎么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了会怎样
        注(1):行为主体
        行为动词(了解、知道等)
        行为条件
        表现程度
        注(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
        情感不仅指化学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主要指对化学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对化学学科所揭露的科学本质及其广泛应用引起的个人情怀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心理体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主要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
        价值观是一个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三个要素既有独立性,又有递进性,它们构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
        注(3):目标表述的注意事项
        •不能过于简单,至少包含“行为”和“程度”。
        •应以学生为主体。
        •有利于学生和其他人理解。
        •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与测量,不能提出大而空的目标要求。
        •要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在三维目标上有区别。
        分析:
        •错例分析:使学生,培养学生、期望学生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了解金属冶炼的原理和方法;知道铝热反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宣化钢铁厂炼铁过程的视频,学会运用氧化还原概念归纳一般金属冶炼的实质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对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间的正确认识,树立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意识。
        三、创新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大背景的视角进行创新
        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希望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这实际上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将知识整理出一条主线,分析出知识的层次和内在联系,目的不仅是将知识系统化,而且要给本课的设计找到一个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出发点:从哪方面学习金属、海水资源的利用
        落脚点:开发利用两者的原理及原因
        首先要搜集与知识相关的生产、生活情境,并从这些情景中找出与化学关联的问题,形成一条教学主线,然后依据这条线索再展开相应的活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不光要在一个环节引入或联系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都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是创新的关键。最终还要从这些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有效的化学问题。
        (二)从学科观念的视角进行创新
        首先要考虑建立什么观念,即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其次,要考虑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活动才能建立这种观念。
        最后,还要考虑如何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为概念形成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三)从教学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创新
        首先需要围绕相关的化学核心知识、方法、价值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多个角度设计教学线索。要将这些线索(问题线、活动线、内容线、情境线等)进行穿插融合,互相渗透、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有效推进教学进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