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合作能力培养策略和途径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雷志翠
[导读] 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于小学的教学课程都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这对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也是一大挑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得到加强,就要从课堂的教学内容做起,通过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雷志翠   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凤山中心小学
【摘要】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论是社会还是家长,对于小学的教学课程都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这对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也是一大挑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需要得到加强,就要从课堂的教学内容做起,通过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206-01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基础的内容,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至关重要。很多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堂就要以做题为主,但是数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内容较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对数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导致对数学的学习主动性不足,数学水平也一直无法提高。所以数学教师要积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给小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一、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暗示,让小学生不惧课堂、乐于学习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不同,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对数学水平较薄弱的学生多采取鼓励方式,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要避免导致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效果产生很大的差距。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下,数学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制订相对应的教学方式,积极接收来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对学生多加鼓励和引导,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不再惧怕数学课,能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言、发散思维。即使有些学生的表达不完全准确,教师也应首先表扬学生敢于发言的精神,针对问题给予修正,不能全盘否定学生。长期如此,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其在数学课堂有表达见解的勇气和自信[1]。
        教师不仅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秉持平等的态度,不以数学成绩的高低区别对待,及时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帮助学生总结错误吸取教训,对学生的进步同样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这些都需要数学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使其更加适应现在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錮,吸引小学生更加喜欢数学课堂。
        (二)由浅入深、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强是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数学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为数学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小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积极地表达自己。在情境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勇气和毅力,在探索中认识数学的重要性,逐渐对数学知识有学习的热情。创设情境数学课堂,教师在教授数学课本内容的同时融入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也能够促进自身的自主思考。很多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现,这一点常被很多数学教师忽略[2]。
        (三)亲身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教学课本,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获得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小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和主动探索,可以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合作探索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搭建小组讨论合作平台
        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长期与人合作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依旧需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正是由于学生在小组中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借助小组学习的优点,学生间可以更好地进行合作沟通,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地参与讨论,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独立思考问题,并积极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对于学习成绩较差、性和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更要积极引导,使他们参与课堂合作交流,更好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和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能够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也能够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教学精神,在提高小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在数学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手段,从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出发,通过与小学生的互动实现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依赖教师的主动,也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体会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动手实践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动手实践能力也有要求,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点与生活是密切关联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发挥其作用的地方。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日常实例举办小组竞赛,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配合解决问题。
        正是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才要抓住这个特点,在制订课堂教学内容时鼓励小学生进行动手活动。例如,在向学生讲授分数内容时,如果简单地向小学生讲解分数的定义,只能让小学生对分数理解停留在课本上,那么教師可以组织一个小活动,先让小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将纸对折,这句是将一张纸转化为二分之一纸,再对折就会出现四分之一的纸,然后让小学生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的纸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当分子保持一致时,分母越大数值也就越小。很多小学生对加减法中的减法学习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商店的形式,一个学生扮演商店老板,一些学生扮演顾客,模拟商店之间的交易活动对加减法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小学生在加减法上的学习程度。
        (四)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竞争与合作并存
        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合作中也需要讲究竞争,这样也是对合作的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也不能一味依赖教师的讲授。在全班交流沟通的氛围中,教师则要发挥指导点评的作用,帮助小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
        长期的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更加热爱,课堂也就更加充满活力,不仅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有更好的提升。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转换,小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数学活动和数学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养成了独立探索数学难题的思维模式,在倡导合作探讨的教学课堂中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人格品质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迈进,非常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学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数学是小学课程中最关键的科目,也是最需要加强的学科。在如今发达的教学设备条件下,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探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小学生摆脱对数学的抵触,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激情,在提高数学水平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金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8.
[2]晏卓.浅议如何利用合作探究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7(5):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