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张娟娟
[导读] 历史细节是生动性史实的凝练与聚焦,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历史细节更能吸引、打动学生。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小切口、深挖掘”,才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面貌。

张娟娟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  610066
【摘要】历史细节是生动性史实的凝练与聚焦,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历史细节更能吸引、打动学生。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小切口、深挖掘”,才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面貌。
【关键词】历史细节;初中历史;课堂;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215-01

        一、历史细节的定义
        所谓“历史细节”,是指在历史领域中涉及到的细微之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细节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其有效、可靠与持久性而选用的历史细节。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应该是充满趣味、饱含智慧的,但为了教学进度及考试等因素,我们常常非常注重教学重难点、知识提炼、知识体系与框架等固化的模式进行课堂讲授。
        历史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拥有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史实,但是我们的历史教材确是跳动的单元、节、子目的组合,太过于单薄及片面。“教科书受篇幅的影响,或言简意赅却语焉不详,或提纲挈领却过于简单,或干脆是各种‘定论’充斥字里行间,出现重结论轻情节或刻板、冰冷甚至符号化意识形态化的情况”。
        二、历史细节的作用
        20世纪下半叶,“心态史”“微观史学”“新文化史”等史学新潮接踵而至的兴起,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书籍就是卡尔洛•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16世纪一个磨坊主的精神世界》。微观史学研究克服和弥补了宏观史学过分强大结构、过程、长时段研究而忽视对历史的人和历史鲜血的研究的倾向。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永远保持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是过去与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是人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延续的唯一路径。历史教学作为一项教育活动,需要运用久远的历史知识唤醒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更好地理解当今发生的一些人与事。而历史细节作为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传播内容,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具有最从容的表现力、最本真的面貌,可以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对自己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授课,总结了其有如下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史细节从细微之处勾画历史,能使教学内容“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使久远、死板的知识变得亲近、生动,如果能加以有效运用,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细节讲解,就能更好地”站在历史人物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其进行更为充分的理解和评价”。这样的历史课堂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性思维。
        2.提高课堂教学成果
        在常用的史料、史实中揭示被忽视的关键环节、人物、细节,将大大提升历史课的品质和历史思维的魅力。


历史细节中蕴含大量的激发智慧、情感的史实,对学生启迪智慧、升华情感、形成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这类细节,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反思。越是精细的细节,越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越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的课堂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历史细节的运用策略
        好的历史细节对于课堂教学有“锦上添花”的功效,那如何选择恰当的历史细节呢?
        (一)对标学情
        我们选择的历史细节要对标学生学情,基于学生兴趣,但又不能为了纯粹的兴趣而进行选择。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是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学实践中其目标意识居于首位,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教”,其次,要把握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之间的转换,良好的教学一定是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有效结合。比如在讲《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我用几张图片作此课的导入。图片里的人排长队,我展示图片后,提问:“猜猜这些人排队在干嘛?”在学生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后,我向大家解释,2915年是故宫博物馆成立90周年,因此特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其中就包括被誉为中国第一画的“清明上河图”。此图一展出,就吸引了一大批人前来排长队参观。很多观众趴在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提醒中,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很多爱好者一遍又一遍看不过瘾,不惜多次重新去排队。解释了之后,我马上追问:时隔一千多年后,这幅绘画依然吸引无数的人为之喝彩,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它所描绘的北宋繁荣是否能真实反映北宋的经济情况呢?说完后,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难易适中
        历史细节教学要把握好难易度,细节的使用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细节材料如果过于简单,就不能实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如果细节过于复杂艰深,让学生看不懂,难以理解,影响教学进程,且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有次我在讲授《西汉的建立》时,为了讲述西汉建立初期的经济凋敝,精心选择了一段史料,结果发现因为学生刚进入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几乎没有,于是那一段材料只能被束之高阁。
        (三)生动形象
        教师在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时,要讲究教学语言的生动性。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使久远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立体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优化教学效果。在讲《辛亥革命》时,我给学生讲解了林觉民的《与妻书》,通过配乐及请学声乐的朋友配音,音乐的渲染及生动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对当时的革命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历史学习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历史细节是历史活动中的最小单位,以此为基点去重新审视、理解和塑造历史。大历史与小细节,是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共生体。
参考文献:
[1]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2]何成刚.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
[4]夏辉辉.历史教学的深耕——基于历史细节教学的新理解[J].历史教学,2014(5).
[5]周会香.浅谈教学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