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1期   作者:沈杰萍
[导读]

沈杰萍   贵阳市甲秀小学  550001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214-01

        性别,是生物学中的一种学术名称,指男女两性与生俱来的生理上的特征属性,是男女之间生理结构上的区别差异。今天文中所提到的性别教育,则是特指这种生理结构上的教育在课程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既然提到性别这一概念,那么就得区分一下传统意义上性别的含义以及现当代社会提出的社会性别的含义,明确两者在课程教育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传统性别的含义由上文可见,生理结构上自然形成产生的性别划分,称为“SEX”。社会性别被称为“GENDER”,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提出,与生理性别相对。这个词在《牛津社会学词典》中被这样定义:“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由此,性别教育就有了产生发展的必要了。传统意义上的性别与社会性别意义完全相反,这对于课程教育系统的发展就产生了新的疑惑与问题。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的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政治课程等。总而言之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发展,同理这也是为什么性别教育逐渐被提到课程教育中来的原因。
        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网络科技覆盖范围愈发广大,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导致现在的学龄儿童接触面日趋成人化,虽然家长、学校、社会多方联合保护,但碎片式的资源还是不合时宜的流入学生们的视线中。而且传统的中方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会在面对一些人本能的、特殊的知识面前采取回避或一蹴而就的教育方法,这也导致了性别教育开展的可行性,只有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联合家庭教育、社会资源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
        首先第一点,性别教育的必要性。性别教育可教导学生正确区分彼此性别,并在划分男女有别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彼此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专职的教育人员,肩负着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走向光明道路的重担,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可以说教师的性别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


因为男生与女生的生理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生理性别也不同,在大范围条件下要明确两者的差异与需求,不可混淆,不以个人主观观念而发生变动,要做到以事实根据为行动指南(比如上厕所、试衣间等)。引导学生在天生的基础上,理解男女之间的差异,尊重彼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互相帮助。
        其次第二点,性别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刻板的传统男尊女卑的印象。传统观念中男性的地位普遍偏高,王侯将相、风雅人士均以男性居多,女性地位普遍低微,即使是名门望族里的大家闺秀也多抱着出嫁从夫、以夫为天的想法,更何况乡野村妇更是一心相夫教子,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打转。在古代,一般情况下,女性多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为男性所打压。这样日积月累、错误的性别观念只会导致男性越发漠视女性,女性忍耐或爆发,从而导致男女双方两败俱伤。在新社会、新时代只有纠正这种错误的、缺乏科学性的性别观念,才能使社会迸发新的生机,明确性别单单只是划分生理结构特征的代名词。同时这一现代意识的崛起不仅使男女双方达到一个真正的平等,更有助于女性话语权的比重增加,促进社会多元化、民主化的进程。
        最后第三点,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为依据,结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性别教育。
        马斯洛将人一生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将前四种称为低级需要或缺失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第一准则,在课程安排设置中,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第一步的开展,首先就是生理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性别,对他们生理认识进行简单明了的阐述。第一步的成功预示着第二步的实践,学生学会以后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免除焦虑等情绪。第三步爱和归属感则体现了学生对集体、他人的信赖与需要,这一时期的性别教育对成长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课程中性别教育促进人未来社会性别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只有准确无误的传达才能达到第四步——尊重。尊重不仅是自我,更是他人,只有相互达成才是课程和人真正的成功与成长。可以说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必须得到满足,只有得到了满足之后才有机会向后三种需要晋升。
        后三种需要被称为成长需要或者高级需要,包括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须的需要,但是对于我们人身发展、心理追求、适应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作为学校的课程开展与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持续发展才最重要,同理这也是性别教育的初心,关注学生的一生,关爱学生的一生。
        文章最后,回过头看,性别教育,是小学学校课程教育涉及甚少的领域,这门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性别教育所用教材的编写尺度该如何把握?会不会出现教材与讲述过于隐晦的情况呢?学生不理解、追问甚至拿回家问家长时,家长的话语与学校课程相悖时又该如何表述权衡,这都值得深思和探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