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版文本解读浅谈初中语文外国散文诗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2期   作者:段家梁
[导读] 文文本解读一直是作家,作品,读者与世界互动的过程,是由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领域.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强调文本解释的重要性.它使我们过去空洞的阅读教学深入,细致,具体.在目前的阅读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散文仍然初中语文外国散文诗的主导文体.然而,散文也是教学中最成问题的领域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初中散文更好地与语文文本解读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解决初中散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段家梁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
【摘要】文文本解读一直是作家,作品,读者与世界互动的过程,是由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领域.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强调文本解释的重要性.它使我们过去空洞的阅读教学深入,细致,具体.在目前的阅读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散文仍然初中语文外国散文诗的主导文体.然而,散文也是教学中最成问题的领域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初中散文更好地与语文文本解读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解决初中散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解读;散文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076-01

        引言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便是文本解读的能力。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一堂语文课的效度,对文本解读的高度体现了开展语文教学的自由度。文本解读不仅是师生双方共同提高语文技能、文学素养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情感激荡、智慧成长的过程,这是确保语文课堂优质、丰富、自由的最重要因素。
        1文本解读的含义
        1.1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就是“对一个文本进行深思熟虑、批判性的分析,着意于有意义的细节或模式,以此培养一种对文本形式、技巧、意义等的深刻而具体的理解”。因此细读之“细”实际上是将文本中值得深入和审视的要素分离出来,建构它们的联系,探究它们的模式,并从中获得对作者思想和意图的清晰理解。文本细读的理论源自于英美新批评主义,他们对文本的评判不是依据读者的感受,不是重视作者的意图,而是只关注文本本身。他们认为“细读”的主要任务就是揭示封闭、独立、自足的文学文本的多重意义。由此,他们提出了四个术语来实现他们的任务,即燕卜荪的“含混”、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古希腊作家熟练运用的“反讽”以及艾伦•退特的“张力”。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中,文本细读是一种目的和意义均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的研究作品的方法。语文课程语境中的文本细读既传承了“新批评”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推敲、解读的鉴赏批评方法,又呈现出新的姿态,被赋予新的特征。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除了关注文本本身外,还渗透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倾注着读者的审美情感,是一种产生性阅读。读者与文本进行“较量”产生的经验可以获取大量有意义的资源,帮助他们避免随意和肤浅的阅读,极大地丰富读者对阅读的认知。文本细读是一个兼具接受与发现的过程,在细读过程中,既可以接受与整理不同的言语解读意义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在细读过程中读者能发现、重视自身对于文本细读产生的经验与感受。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对文本尊重、重视的解读态度,更是一种倡导读者回归文本本身的阅读方法。
        1.2教学解读
        语文教学情境下的教学解读不是“消遣性”的生活性文本解读,不是文学批评领域下的“研究性”文本解读,不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文艺性”文本解读,而是在“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下,以教师、学生为解读主体,以教材中的选文为解读对象来进行的文本解读活动。


教师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走近作者,结合作品的文学性还原作品中最真实的理解和感悟;走进文本,继而从这一篇课文中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课堂的限制时间内,以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领悟到“这一篇”课文的独特风格。
        当然,没有师生合作的文本解读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教学解读,作为教学解读的另一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阅读经验基础之上需不断提取和建构文本信息,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解读观点,通过教学解读来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文本教学解读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使学生增长语言文字知识、丰富审美情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解读必须回归文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初中散文文本教学所面临问题
        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经常会走向这样的误区:只重视技能的把握,却轻视对这篇散文的感悟。大多数老师在看到一篇散文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篇散文能使学生学到哪些文体知识、写作手法。于是在设计教案时,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围绕文章的知识内容,把这些问题讲完了之后就意味着一篇散文学完了。这样就忽视了散文教学中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认知,以及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现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散文,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些教师并不对此做细致的区分和研究,这就导致教学中不同散文文本的特点都不够突出,学生很难把握这些不同类型的散文的区别,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问题出现更加说明了我们需要把文本解读更好地融入到散文教学中来。
        3现当代散文的文体特性与文本解读
        3.1情感的自我性
        散文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作者在散文中言我志、抒我情,尽情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朱自清先生认为散文就是要“表现自我”,郁达夫也说散文的特性即作家“表现的个性”,王西彦更是强调散文写作就是表现“赤裸裸的自己”,这些散文大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和亲身感悟,向我们阐明散文写作就是弹拨自己的内心,将自我之情、自我之感、自我之思都淋漓尽致、巨细无遗地表露在散文写作中。即使是描述客观对象,也都带着作者自我的认知情感,笔下的人、事、景实则早已“内化”成作者心中的人、经历的事、看过的景。
        3.2结构自由自然
        意所至,笔所趋,散文既可以模仿诗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也可以学习小说运用细节、心理等描写方式,还可以借鉴戏剧的对话方式,渲染环境、烘托氛围,创造出高层次的审美特征,尽情展现散文家丰富波澜的内心感受。尽管散文的笔墨驰骋洒脱、变化多端,但散文结构并不是毫无定格、散漫无章的。散文所构造的是一种看似无形实则有形的广阔艺术空间,一种追求丰富、兼容并包的“形”和根据作者情思,凝聚向心力的神韵。
        结语
        通过以上的学习研究,不仅再次印证了初中语文外国散文诗教学与文本解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发现了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对于初中的散文教学也有着独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不断地发掘、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适当的文本解读去理解散文中晦涩难懂的部分,把握散文的中心思想等等,去不断营造一个更为丰富、个性化的散文教学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2011《中小学散文教学的文体及努力改善》,北京:课程教材教法出版社.
[2]孙绍振2009《文本细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