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如何做到“有趣”“有效”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2期   作者:杨忠芬
[导读]

杨忠芬    湖北省当阳市太子桥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52-01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课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面积概念是贯穿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上好这个内容,只要做到了“三有”: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本,眼中有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儿童的年龄特征,才能把简单又枯燥的“概念”上得有声有色。让我们的课堂有趣、有效和新颖。
        一“趣”
        趣”的课堂,才有味道,学生才愿意去“吃”——愿学。上课开始,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找黑板上的“点”、“线”、“面”。“点”和“线”同学们通过观察一下就能找出,“黑板的四个角上的点,黑板的边”,当让学生找“面”时,就出现生动而有趣的一幕,有同学小声问“什么面?”,还有的问“是找吃的面吗?”,当老师说我们这里先不研究吃的面时,很快就唤起学生自己经验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有了学生上台指出黑板的“表面”,空调的表面,教室里其它物体的表面等。这个活动让学生主动地从一维走向了二维。再比如:在进一步“认识面积”,可以带学生爱吃的橘子、喜爱的七巧板,语言也可以充满了童趣,如“你以为你脱了马甲(剥开橘子的皮),咱们就不认识你了吗?你还是原来那个橘子皮,面积没有变”,又如用“七巧板组成不同的形状,让学生说图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的累加,虽然形状不一样,但图形包含的面积单位一样),给学生渗透等积变形的思想。老师带着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以有趣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思维,让所学知识自然生长。



        二、“活”
        鲜活的堂课才有生命的,教学理念的新颖,教学方法的独特,才展现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格说:人的头脑需要点燃智慧之光的火星,那就是教师的提问。独特的问题设计来自于课堂的生成,如:让学生分小组汇报展示时,借机提出的问题:小圆片的个数是不是刚刚好15个?16个?到底是几个呢?为什么?那需要用个什么词?换换紧扣,不断地追问让同学们自然而然的说出“大约”一词,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又比如:在让学生感受“封闭图形大小”的时候,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没有封闭的图形和一个封闭的图形,当红色颜料倒进去,封闭的能看到大小,而没有封闭的图形的颜料到处流动,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封闭图形,从而揭示面积是“有形的”。课堂上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着眼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和学互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也让课堂教学更有生命力。
        三、“实”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尺度。课堂不仅有趣、新颖,更要有实效。例如:在感知“面”的环节,通过让学生:看—摸—画等数学活动,学生找生活中的桌面、球面,接着通过摸一摸桌面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物体的表面不仅有正面、侧面,还有曲面。最后,画一画,充分调动手、眼并用,让学生的认知从形象转为抽象。再比如:对三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进行探究时,让学生经历观察、重叠、剪拼方法,从感性到验证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图形大小比较方法的多样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是两扇窗户怎么比较面积大小呢?或者是大型的操场比大小呢?又或者是国家面积比大小呢?在不能用“重叠、剪拼”的方法来比较,怎么办呢?引发了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和猜测。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通过类比和迁移,打通测量的本质:就是用一个数来表示物体的某一个属性,也就是度量单位的累加,从而进行学生分组活动,用提供的学具来想办法测量桌子的面积。第一次活动老师不规定用什么标准来测量,学生自主选择;但有几个小组测量的时候选择用的都是正方形,所以结果相似;当没有用正方形来测量的小组来测量时,会发现测量结果误差比较大,发现用正方形测量,比三角形、圆片更好,因为没有缝隙,误差会很小,让学生觉得测量的标准要统一,不然不好测量,从而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不断激活和改造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模糊逐步变得清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课堂的实效性,以知识为基础,问题为驱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堂趣、实、新的好课不是零错误的完美课堂,而是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似懂非懂,再到完全弄懂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老师通过眼观,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方式,不断在激活和改造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让知识自然生长出来。在教学时,可以选择贴切的“材”(教学素材、方式、方法)、立好恰当的“序”(结构、层次),以生为本,让知识自然生长,让学生明白:我们既要学习有用的数学,也要得到智慧与心灵的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