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 闫浩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2期   作者:闫浩
[导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自主学习是使学生自行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闫浩   河南省南召县小店中学  474650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自主学习是使学生自行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45-02

        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们正处于知识需求急剧增长,知识淘汰不断提高的“知识爆炸时代”。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成为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那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下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等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能动状态。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不敢、不愿、不会。这说明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新时代教师的任务则由自己传授转到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参与,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有一定困难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参与的热情。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肯定会得到提高。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而学习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自主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还请行家指正。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只有激发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探索中去,积极主动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紧紧的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起他们自主地参与教学,自主地学习。创设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关爱学生,萌发兴趣。很多时候,学生对某学科的喜厌主要源于教师。所以要让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就要让学生首先喜欢老师。老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也就爱戴老师,和老师亲近。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②精心设计问题,注重课堂导入,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节课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对新事物往往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可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联系实际用小故事、故意设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疑问吊起了学生的口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故事的答案,从而这节课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有成就需要,特别是入学的最初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教师要重视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从直接兴趣转向间接兴趣打下基础,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道德与法治学习。对于让学生体验成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对学生予以成功的期待。“罗森塔尔”效应证明,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老师对学生予以成功的期待,让学生感受到对他的重视,就会促进他更加努力的学习,希望自己达到老师心目中的期望水平。在对学生予以成功的期待时,老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学生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只有民主面对每一个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为达到老师的期望值而奋斗。其次,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要给予学生改错的机会,相信他一定能做好。
        ②创设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有成就需要,我们就要创设能使他们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爱好、特长、能力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不同的要求,让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难度要适度,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因此努力而更多了一份成功感。
        ③展示成功,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展示学生获得的成功,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快乐,得到满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觉得成功是多么的快乐,不管是成功还是未成功的学生都会得到鼓励。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成果评展活动、优秀作业展览活动、个人进步评选活动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获得成功而努力。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了方法后能主动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由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加上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要使学生主动听讲,积极动脑,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有效的把耳、目、脑、口合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让他们在道德与法治王国里自主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让他们自主学习知识,体会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的乐趣。
        1.教学生会听。让学生在听讲时要边听边记,记录时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能够听出发言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事例,学生复述要点;学生看材料,总结观点。
        2.教学生会老师讲看。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看,经过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不讲或略加点拨,可以通过练习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但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作出判断。
        3.教会学生会用脑去想。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地进行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和已有的能力水平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为自主学习打造良好的基础。
        4.教学生会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要说就要积极动脑去想。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再加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特有的逻辑性,使学生感到更是无从说起。作为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敢说,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了不要紧,再重说,慢慢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的说。要想说的好,就得仔细听、认真看、积极去想。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他三会。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开展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参与性
        初中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当我们讲完《好习惯受用一生》这一课内容时,要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好习惯的例子,问答可以采用“抢答”方式:用积分形式,答对给分,答错扣分,以积分多为胜。在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更好,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获得知识。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只有探到门径之后,才能如鱼得水。抓住学生的兴趣这一精妙的环节,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好地完成办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会主编《教学论坛》2007年第八期.
[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草根化研究》200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