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朗读技巧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2期   作者:陈锐
[导读]

陈锐    犍为师范附属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73-01

        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的重心常放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阅读层次,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朗读技巧的指点。其实,很多优美的文章,当你准确的掌握朗读方法,技巧,用声情并茂的语调将它诵读出来时,它的内涵,它的情感,作者的思绪便会随着声音的流淌倾泻,感悟顿出,让你沉浸在梦幻般的境界中,因文笔哀而哀,喜而喜,跌宕起伏,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提升语感,准确的把握文意。可见,朗读在教学中也应占据重要地位。朗读当中,可给学生以哪些建议呢?
        一、初中的许多优美散文,如:朱自清《春》一文中,有许多并列句,排比句。排比句,就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相近,结构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句子并列在一起的长句。例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又如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仓央嘉措的《那一年,那一世》。要想将并列句,排比句读生动,语调的高低起伏,变化,错开,语音的虚实结合,快慢相接至关重要。
        二、初中励志类文章,如《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要读出那种不屈不挠,力量,敢于向命运挑战,自信,积极,兴奋来。往往此类文章,对比音较多,朗读时应通过重音来区别。
        三、宣扬正能量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朗读时就不能用低沉的声音。


明亮的声音才能传递正能量,根据文字具体表达的思想来调节声音的状态,声音要明亮,有力度,不拖沓,嗓子要干净,不丝丝拉拉,对气息的控制要求较高,腔鸣的共鸣要坚定,有一种说服别人,或长辈对晚辈的劝说或告诫别人的语气。
        四、有的文章在写作中用到了“五觉法”,即文中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感官,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朗读此类文章的关键词或句子时,则应运用虚实声结合朗读。实:指比较亮的声音;虚:类似说悄悄话感觉那样的声音。虚实相结合加工处理的声音更富有情感,也特别抒情,也符合此种意境,从而将文中的景致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则更具有画面感。
        五、代入感。自然的表达——在心里发问,在文章给予答案前,脑海中带着一种悬念——怎么了?来朗读,能给听众也产生一种悬念,才能读出情感。在朗读时不能拿腔拿调,使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好好说话,说人话。
        六、读诗时,朗读者毕竟不是作者,对作者的心境终究不能完全一样。在朗读时必然会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气质。就拿现代诗来说,每个人,读出来的风格都不一样,其实这种风格就是自己的气质。根据每个人理解的不同,读诗时的重音,语气的衔接,语气表达的技巧也不同,对文字基调的定位也不同。
        八、不管哪类文体,都要注意重音的处理。重音不仅仅是重读,还有轻读及延长。不管轻读还是重读,都可以与声音延长相结合。例如:浓浓的,浅浅的,暖暖的……同时注意语气的变化,读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
        朗读还有很多技巧,不同的文体,不一样的文风,作者的不同笔锋,朗读时亦有诸多的不同之处,技巧也千变万化,但唯有一点不变:用心读,用情读,必会有着心灵的共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