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充分利用地图,促进初中地理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2期   作者:赵玉梅
[导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有着的重要意义,地图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文章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习惯,重视学生的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把握地理规律的能力,地图使用的有效技巧。

赵玉梅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校合江分校  四川  合江  646200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有着的重要意义,地图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文章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习惯,重视学生的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把握地理规律的能力,地图使用的有效技巧。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意义;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168-01

        地图不但可以将万千山河囊括于一方小小的图纸中,让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和其他地理数据拥有直观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地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及习惯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会学生从图名、图例和注释等方面读图。例如:在教学“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图来了解世界的气温差异。如全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这一张地图的图名为“全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从地图名称来看,该地图的重点内容有三点:一、从内容上看,这是一张气温分布图,主要表达的是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状况;二、从时间上看,这张地图是年平均气温图,其数据范围在该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之间;三、从空间上看,该地图所绘的地域是全国各地。气温分布图的图例一般会按照不同颜色图例来体现各地的温差,从整体上看,我国平均气温的变化一般在-8℃至24℃之间,即大于24℃的区域为红色,20~24℃为橙色,16~20℃为黄色,12~16℃为浅黄色,8~12℃为浅绿色,4~8℃为绿色;0~4℃为深绿色;-4~0℃为浅蓝色,-4~-8℃为蓝色,小于-8℃为深蓝色。学生通过地图,能够直观了解到全国各地区的气温冷热差异与变化。地图的第三要素是注释,这一内容可有可没有,当地图中出现特殊部分或用图片难以表达的东西时,就可以利用注释来加以表达。
        二、重视学生的绘图能力
        学生要掌握和使用地图,不仅要掌握阅读地图的基本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例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相关内容时,涉及到我国各地区的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等知识,在教授这一章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绘制地图的实践。首先,让学生以课文插图或地图册中的中国各地区降水分布图作为参考,并对其进行临摹;在临摹一段时间时候,抛开地图,独立绘制完整的降水分布图;再然后,让学生将独立绘制的降水分布图与原图进行对照比较,找出自己所绘地图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与完善;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临摹与改进之后,鼓励学生尝试完全独立的地图绘制,即通过文字中所给的图例,以及我国近年来各地的降水数据,绘制出一个全新的中国各地区降水分布图。
        三、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图可以将复杂而庞大的信息数据可视化,并按一定的逻辑呈现出来。与复杂枯燥的文字表达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地图的直观呈现。


例如:在教学“合理布局发展交通运输业”“西部地区”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中国地图的形状,然后按照实际方位和一定比例标注重要城市的位置,再然后,要求学生绘制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运输路线,或者是学生平时网购时的发货路线,以引起学生对地图的兴趣,最后,由教师批改或学生互改,检查地图绘制得是否正确。
        四、增强学生把握地理规律的能力
        初中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规律和联系。掌握地理规律,不仅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来记忆和学习庞大而复杂的地理知识体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扩大知识面。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自然环境”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上分别展示多张中国地图,包括全国地势地形图、全国气候差异图、全国降水分布图以及全国河流分布图等,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逻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往东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位于二级阶梯,再往东,则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等,位于三级阶梯,由西到东,海拔呈阶梯式递减。基于这一地势状况,我国河流多发于西部的高原地区,流向自西向东;我国地域辽阔,大多数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因此,气温多为冬冷夏热,其降水规律是东边降水多、西边降水少,南边降水多、北边降水少,降水量由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另外,由于地势与降水的缘故,我国河流分布也呈东边多、西边少,南边多、北边少分布。
        五、地图使用的有效技巧
        地图虽然是地理课堂的重要工具,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时间,在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地图教学。让学生在大西洋地图上详细地观察大西洋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大西洋时能找到细节。教师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地图时,讲解地理知识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具体知识点有充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使用地图教学时,应有效地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阅读地图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图例知识,重点地理边界,有效掌握地图范围。对于地理知识的一些关键内容,教师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地图,并通过地图图像详细观察知识点。比如,在学习资源、农业、气象等知识点时,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提高学生分析地图、图文转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学习日本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日本地图进行分解,加入有趣的元素,加深学生对日本地图的理解。学生还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绘制有趣的日本地图,并不断创新地图的教学形式。
        学习一个图形,需要对图形做出及时的响应,并将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联系起来。地理教师用地图讲解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请教其他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能力。如初中地理知识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学习时,学生能充分理解不同经纬度导致不同人口密度分布,从而发现世界人口密度分布规律。然后,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向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看图片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的使用,教师应重视地图的使用,并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和掌握地理规律等,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整体地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家耀,孙群等编著.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范作江.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地图[J].中学教学参考,2019,(12):20-21.
[3]裴永刚.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0,(03):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