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导向,探究高考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2期   作者:何秀英
[导读] 根据课程改革和教育目标的确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在高考中逐渐凸显,更多体现在阅读题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阅读教学,通过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识字能力,包括语境和情境的引导;掌握阅读考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命题创新,塑造审美情趣,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计划,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和提升,确保考生在高考中的最佳效果,

何秀英    四川省富顺城关中学  四川  自贡  643200
【摘要】根据课程改革和教育目标的确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在高考中逐渐凸显,更多体现在阅读题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考阅读教学,通过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识字能力,包括语境和情境的引导;掌握阅读考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命题创新,塑造审美情趣,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计划,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和提升,确保考生在高考中的最佳效果,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考;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1-204-01

        语文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考察,主要从思维能力、文化修养、语言能力和审美情趣入手,而这刚好可以在阅读中得以彰显。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高考阅读教学的范围和内容,为学生展开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点拨,从而最大限度确保学生在高考阅读之中考取最佳的分数。
        一、落实课标精神,强化能力素养
        (一)创设适宜的语境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而言,语文和思维作为基本的核心内容,通常都体现在高考阅读中。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贯彻新课标精神,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语境。只有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语境,才能进一步掌握全文的逻辑关系,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比如《荆轲刺秦王》一文,其中文章的首句就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开头交代了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但如果不阅读全文,就无法知道这与荆轲刺秦的关联,而文中的“易水诀别”,是拉开慷慨悲歌的一幕,道进一场生离死别,形成一种凄凉悲沧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但是作者笔锋轻转,将悲凉变悲壮,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充分彰显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的气概,到最后“左右既前,斩杀荆轲”为结尾,表示最终的结果还是秦王的侍卫斩杀了荆轲。整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想要从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反映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而衬托荆轲的英雄虎胆、无畏,但也表达出荆轲刺秦失败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但是光从题目上看,如若不进入到全文的系统之中,就不会知道荆轲刺秦的成功与否。所以,学生只有对全文语境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才能确保文本系统内部的语言信息关联性。
        (二)构建良好的情境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质是在具体的阅读欣赏、表达和交流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高考阅读题目是以一篇文章为基础,去提问学生作者创作面对的具体情形、问题,或者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处境;以及目的和效果等等,都属于文本情境的考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情境为载体,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语言分析文章,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或与文本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实现学生的高效阅读。
        比如《故都的秋》一文,以高考阅读的要求和目标,通常会出现几种命题,例如一个字如何概括故都的秋?文章中故都的秋特色是什么?如果你是作者心里是什么感受?故都的“清”是什么含义?等等。


而对应的答案则为:“味”,确切的说是写了古都的秋味;北国的秋,却特别得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这就是故都秋的特色,也是本文的“文眼”;作者所呈现的灰沉沉天底、青布单衣等,总体格调为冷色调,心里会感受到比较孤独、冷落和哀伤;而“清”并非是清新,却是凄清、冷清。从而,只有学生进入到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情境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进一步感受学生将无形变有形的情景交融写法。
        二、掌握阅读考点,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高考阅读的核心素养背景,其考点必然出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聚焦近几年的全国卷,可以看到名篇名句的考查,依然以经典的诗句和文言文等为主,比如《劝学》、《观沧海》、《陋室铭》、《阿房宫赋》等等,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感悟到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还要求学生能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和精神品格。
        尤其在古代诗歌的阅读之中,2017年全国卷选取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文,诗中所描写的是当时所处的背景下,为国家选才的庄重、严肃且温馨的场景,形象的重现应试儒生的才思泉涌,奋笔疾书的朝气,本诗重点突出国家的求贤若渴,以及选才所坚持的德行为先传统,从而表达出诗人欧阳修对后生可畏的期望和祝福。
        以及在文言文的阅读之中,所选自的《宋书•谢弘微传》,则是描写谢弘微的为人正直低调,且一生清廉,具有重情重义而轻钱财的高尚情操。对于本首文言诗词,主要选文的标准为家国的情怀、亲情和友情,不仅能够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和思想理念,还起到了对学生的育人效果,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彰显命题创新,塑造审美情趣
        近年来,高考阅读命题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突出命题创新和应用,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高考阅读命题的特点,不断塑造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欣赏文章,进一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比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诗歌为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语言的艺术,能够产生审美的想象和感受,去体验诗句的情感美和意境美,能够并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按照抒怀的顺序,以游历赤壁—驻足赤壁—爱恋赤壁—铭记赤壁的过程中,去了解亲近东坡—相知子瞻—苏己共鸣—追寻苏子,从整体上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去领悟诗人苏轼的旷达人生态度。从而,只有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才能更为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并且在词句之中感知作品的意境,有利于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知识层次的提升,进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形成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明显的发展。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阅读主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为学生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和内容,使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塑造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取得优异的语文高考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育.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8):4-6.
[2]邹荔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8,(35):16-19.
[3]王德翔.核心素养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提分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