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有效措施

发表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刘祥春
[导读]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与传统教育对比,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在学校的众多课程中,语文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知语文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养成文化传承的意识,在学习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与学校重视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将从挖掘课本素材,重视文化传承、开展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

刘祥春    四川省苍溪县城郊中学校  628400
【摘要】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与传统教育对比,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这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在学校的众多课程中,语文更是重中之重。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知语文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养成文化传承的意识,在学习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与学校重视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将从挖掘课本素材,重视文化传承、开展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借助节日习俗,加强文化理解三个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77-01

        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保证通过语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受益,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且已将其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之中,与课程目标并列呈现。这就意味着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势在必行。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学生文化修养的发展,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教育部定义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涵,认为学生要通过语文学习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保证中华民族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借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学任务,切实优化高中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
        一、挖掘课本素材,重视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是历经几千年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是每一个人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一个民族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度挖掘课本素材,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深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劝学》这节课时,首先,教师应准确导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带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荀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与看法,背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经典词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再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教学评价,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开展课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讨论,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离骚》这节课时,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骚体诗”的应用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其次,反复阅读课文,感受诗人在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与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再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他们对“骚体诗”进行专题讨论,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最后,让学生进行“骚体诗”的诗歌仿写,深化学生的传统文化记忆,强化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二,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的教学氛围,举办相关比赛,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将古诗佳作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进而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其三,组织学生观看与传统文化特点有关的电视节目,比如《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学生的文化印象,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借助节日习俗,加强文化理解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革新与完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高中生的发展需求,因而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传统习俗,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例如,在中秋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做月饼,举办关于“中秋”的写作比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懂得端午节的由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传承,提升学生的传统节日体验;在重阳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的义务服务,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利用教学素材,深化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强化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语文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对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莉莉.新课标视野下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8.
[2]苏晓宇.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7.
[3]林剑卿.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21):76.I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