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苏州市计量测试院 215128
摘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计量校准工作范围比较狭窄,一方面主要是依法对生产的商品进行计量校准检测,而另外一方面也要检测用于计量检测的设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市场的体制与结构也悄然在不断变化。现在的计量校准实验室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了。本文正是在这一契机下,结合具体的管理办法进行探讨,以实现它最大化价值。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量校准;实验室管理
引言:
每一个校准项目都有着自身的特点,而找到适合它的实验室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当计量校准工作落实到位,商品在市场中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这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同时也是最大程度保障了市场的正常运行。虽说市场体制处于不断地变革当中,计量校准工作的意义从来没有变。它是指依法响应国家政策,服务市场、控制市场,让市场朝着更有力的方向发展。
一、计量校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的注意问题
现在的经济市场消费者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们真正决定了一个市场的未来发展及走向。因此,实验室在具体计量校准的工作中应该着重客户的实际体验。只有让客户满意了,实验室的自身发展才会变得更好。在具体的项目中,如果客户需要一些帮助或是存在一些需求,出于人文关怀,实验室尽量满足,这就是基本原则。另外,如果答应了或是本就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那么实验室就应该不折不扣地去完成,不可出现质量问题。一般来说,为了避免任务和责任的分配不清晰,导致工作的内容的划分也无从下手,实验室可以与客户进行协商,双方都同意后即可开始签合同。如果在之后的计量检测中存在一些问题,也不用着急地实施工作,联系客户进行沟通,寻求对双方都有力的解决方案。而针对客户这个角度来看,客户是具有对实验室的计量校准检测工作的监督权力的,并且可以对其中的一些具体事项给出自己的看法。总之,计量校准真正做好了,不仅是对客户、对市场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会切实提高实验室在市场的口碑。
其实,我国的实验室在进行计量时,需要满足二十余个要求[1]。而所有的相关人员也都应当深刻理解它们,在工作中才能够保证计量校准的效率与质量。相关工作的制度和规范都能够满足,我国的计量市场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更快的发展速度。
除了保证计量工作的质量之外,优化工作方案能够切实提高其效率。在对实验室自身的工作流程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之外,也需要着眼于整个市场。现在的计量市场中消费者的权重不断变大,实验室则需要摆正自身位置,结合市场的特点,改正自己。而能够得到较为真实和公正的答案,实验室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认真听取用户的反馈。当他们进行投诉时,需要反过来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问题,如果他们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就应该对具体的事项进行调整和改进。另外,只要不违反保密协定,实验室需要积极配合相关评审机构。当实验时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计量检测的相关工作便能够顺利进行。
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人员、设施、对于被检测物品的处理等十个方面都作出具体要求。而这就是实验室进行作业时需要以这十点作为规范,对于实验室内部管理、具体项目的质量管理以及后续的检测报告都需要做到位。笔者给出一张校准证书样品:
![](/userUpload/83(651).png)
针对实验室的审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每一个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审核内容,多个层级的共同审核也会一个保证其质量的可行性方案。另外,在实验室的实际运行中,也要注意管理系统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这主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系统的自动化能够极大程度提高计量检测的工作效率,比如将检测后得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中,让它在无需人的过多操作下就能生成相关的信息与报告。由此,实验室的工作模块就变得更加的清晰,让计量工作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既规划有快速。
而谈到如何规划工作中的各个模块,则需要视实验室自身的运行系统来决定。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在这时显示出了极高的重要性。实验室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分配,功能的拓展、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这是都是需要加之注意的。
三、计量校准的工作分配
要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工作前的人员配置和工作后的归纳总结都必不可少[2]。比如在一周一次的会议中需要对这一周的工作进行回顾,审视没有做好的地方,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以期下次相似任务不犯错误。除了检测工作做到位,对外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比如组建一支沟通能力和亲和力较强的客服队伍,真正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当出现问题时,以一种能够让人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协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
将外检任务进行合理分配,按照相关流程,在获取主管的同意后方可进行。在此项工作中,设备的出库、检测、维修都需要做好登记工作,清晰外检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保障检测设备的稳定。
四、结束语
实验室只要立足诚信,将客户的需求放在心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占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李和宾.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的计量校准实验室管理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7(22).
[2]张忠立,许骏龙,马超,等.计量机构技术管理的新模式[J].
上海计量测试,2017,44(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