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旺
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陕西省铜川市
摘要:煤矿采矿是为现代化工业生产提供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煤矿采矿工程是一个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工程。在煤矿采矿工程的施工中,其影响的因素较多,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比较复杂。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要在管理上把握不安全技术因素,并给予加强管理。
关键词:煤矿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
由于煤矿开采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危险性极大,因此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并对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以往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很多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安全技术措施未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近年来国家安全监管部门通过不断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重大灾害防治、加大事前追责问责、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能持续提升,煤矿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9年全国煤矿实现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和百万吨死亡率“四个下降”,其中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83,降至0.1以下,达到世界产煤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煤矿安全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1 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为了保证煤矿采矿生产安全,我国已出台了《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及各种行业标准,已经对煤矿生产的安全行为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没有贯彻到每个操作人员的具体操作中。主要表现为:日常检查中,不缺少各项规章制度,而一旦发生事故调查时就会发现各项制度规程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2.采场塌陷事故。这种事故经常发生在使用留矿法采矿的生产中。留矿堆中形成空洞的原因主要有:由于矿体上盘围岩节理发育,断层较多,回采易产生大块矿岩;矿石湿度大,粉矿和夹杂黏土多,易黏结成块;回采进度太慢,或采场搁置停采,长期没有放矿;漏斗间距太大;平场时二次破碎不充分等使大块矿石潜埋于矿堆内,矿房局部发生堵塞,形成空洞。
3.安全应用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矿采矿作业的技术研究较晚,人力与财力严重不足,因此对一些重要的安全技术问题,如煤与瓦斯突出、地压、突水、地热等灾害控制不彻底。再加上传统煤矿经济理念的影响与煤矿企业实力的制约,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和安全监控设备都比较落后,如井巷断面的设计、支护强度的确定及支护材料的选型等,另外生产设备的功率、矿井供风量等也是极易造成事故的原因。另外,由于我国煤矿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低迷状态,生产效益有所降低,尤其在国有企业中也很难筹集足够资金投入到安全设备中,因此安全投入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一些小煤矿在利益的驱使下,即使有资金保障,也尽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在有关采矿作业的安全方面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煤矿安全装备明显不足,很多应有的安全设备缺失,没有及时更换或者维护装备,埋下了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4.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当前很多地方的职能监管部门对安全工作不负责任,日常监管工作往往走过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安全隐患,最终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提升煤矿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性的措施
1.制定与完善采矿作业安全制度。制定与完善采矿作业安全制度、清晰表明权责关系是有效提高当代煤矿采矿作业安全的前提要素,因此国内各个煤矿都应当按照国家相关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要求与制度,并按照煤矿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与生产需求,更深一层地制定与完善符合自身产业发展的采矿作业安全制度,且在日常作业过程中将其贯彻到底。例如严格检查与检测作业过程所需的设施设备,确保其质量能够达到作业达标要求,尽可能地降低因为人为因素而导致作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以外,煤矿企业还应当完善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每项施工作业工艺、流程、标准以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提高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并加深各部门以及全体职工对安全作业的认识,使人员时刻保持安全生产思想意识,从而在根本上保证煤矿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2.预防留矿法采矿中采场塌陷事故。一是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减少爆破
产生大块或粉矿,尽可能保持上盘围岩不遭破坏。二是平整采场时,应仔细进行大块矿石的二次破碎工作。
三是局部不稳固的矿体可留不规则矿柱,防止大块片帮。粉矿较多、含有黏土夹层、矿石湿度大时,应预先确定采用较小的漏斗间距,并做到经常且均匀地放矿。
3.引进现代化设备。转变企业经营者的设备观念,充分认识到设备落后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从而舍得花钱引进新设备和新工艺,特别是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引进;对原有设备进行革新改造,使其重燃青春,延长使用年限。
4.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切实搞好安全风险辨识和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在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对于我们的煤矿开矿企业十分重要。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是以控制生产过程为手段,充分保证生产的安全,主要以安全预测和安全預防为主,充分结合采矿作业的技术特点,科学制定安全算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评价方式,及时判断相关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在进行建立健全现代化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模式过程中要着重研究工艺相关流程,确定具体的安全防护设备,并配置好相关安全工作人员,抓住关键岗位和特殊作业人员的管理。
5.加强作业现场施工前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查和巡查。抓好现场安全管理,重点在于作业前对“人、机、环”的检查确认,每项工作施工前,施工人员掌握施工技术操作规范、设备和物的安全状态、工作环境能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是决定当班安全生产的首要因素。其次,加强班中安全巡查,及时消除和纠正不良的工作行为。
3 采矿工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应对策略
在采矿工程项目中,为了提升安全监督管理的实效性,相关人员要积极整合设计方案和控制流程,全面充实具体设计工作要素的基础上,提升相应工作的实效性,实现采矿工程项目的全面进步,促进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效益的双赢。
(1)提升对安全技术的认知
在采矿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要想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工程体系的水平,就要从思想认知层面提高对安全技术的重视,有效落实对应的技术监督管理机制,从而维护采矿工程项目的运行安全性,实现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采矿工程项目中,施工质量和采矿工人之间要进行技术对应管理,确保技术监督体系的完整性。
首先,要落实作业安全培训,引导相关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操作人员参与对应的培训工作,确保能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安全监管水平,优化相关部门对作业项目安全技术的重视程度,并且落实完整的安全指导。并且要将安全培训项目和岗位责任制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升管控效率[3]。
其次,要进行安全事故的直观性教育,引导施工人员观看一些安全事故的视频,形成较好的监督管理氛围。
最后,矿产资源开采部门要对技术进行强化管理和监督,并且要对施工现场进行阶段性安全检查和校对,维护资源开发项目的综合效率,提升安全监督管理措施的完整性,推动采矿工程项目的全面进步。针对技术项目建立对应的管控灰度,就能完善约束机制的实效性,推动采矿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4]。
(2)优化井巷设计安全防范管理水平
在井巷设计工作中,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建立完整的控制机制后,确保能对一些不安全因素予以集中监督。一般而言,对井巷设计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分为设计人员、项目勘察部门,只有从这两方面入手,才能建构完整的控制机制和处理模式,确保能提升技术监督工作的时效性水平,整合具体问题后优化管控效率。
第一,对设计人员予以关注,施工方要对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进行集中培养,设计人员要结合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设计安全的井巷图纸,维护采矿项目开采过程和应用处理的时效性。因此,施工方要对设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在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基础上,也要引导相关设计人员了解设计项目的前沿信息,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选取最优方案。另外,为了提升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可以聘请专业设计人才或者是专家进行现场设计指导,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水平,维护采矿项目的整体效率。
第二,项目勘察部门要落实精细化的勘察校对处理工序,在项目开始前就要落实完整的规章制度,提升勘察部门的工作实效性,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勘察和数据收集。并且,要配备监察人员对勘察工作进行监督,及时收集影响安全技术运行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纠偏处理方案,优化勘察工作的效率[5]。
4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所以在开采煤炭时,需要结合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利用现代化创新的采矿工艺与技术,提高开采煤炭的效率,同时确保工作人员工作时的安全,促进矿产行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