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未来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陈丹丹
[导读] 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心理保健相关技巧,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传输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心理保健相关技巧,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传输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但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注重心理负面信息,以问题为导向,会让学生产生“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的想法,这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则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这一缺陷,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放在积极心理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增强学生幸福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未来取向对个人发展的价值意义
        未来取向是一种思想和行为上对未来的偏好,是个体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过程,与目标设定、积极预期以及任务执行等能力密切相关。一个人未来取向越高,越关注指向未来的利益,精力越投注于指向未来目标的当下行为,进而能够减少引起不良后果的消极行为,促进个人的长远发展。未来目标能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其学校投入。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未来取向高的个体更有可能有较高的学业成绩,同时未来取向还对学业投入、计划水平等起着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是防止学业成绩下降的保护因素。
        2基于要素观未来取向的心理健康活动设计
        要实现未来取向提升的目标,首先要对自身的未来取向有所认知,在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或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未来的我”系列活动。首先,请学生撰写一篇以“我未来的生活”为题的作文,内容与字数不限。然后教师讲解Helaire总结的未来取向的六维度,并请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在每个维度上予以评分:(1)具体性,以对未来期望的积极事件或预期的消极事件的数量为指标。(2)广度,以自己要完成的计划或实现的目标多远为指标。(3)突出性,指对计划未来和思考未来给予的关注和重要程度,以对自己未来思考的频率为指标。(4)计划性,指为实现目标所做的计划,以做出计划实现目标的程度为指标。(5)乐观性,指预料未来发生积极事件比消极事件更多。以对积极事件发生的期待程度为指标。(6)控制信念,即能够决定未来发展的结果,以对自己多大程度能决定个人未来发展结果的信念为指标。通过教师讲解和个人评分,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取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再进行一次同主题的作文写作,组织同学讨论对比两次作文的不同,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未来取向的多维度上重新思考未来的生活,为其进一步提升未来取向奠定基础。
        3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3.1以自我为中心,有多元的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们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社会思。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会受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让大学生形成了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新时代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受到不良的诱惑和影响后容易使大学生形成拜金、功利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自主性,盲目追求自我,夸大个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忽视关爱他人。
        3.2心理素质较低,心理疾病人数日益增多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具有层次性。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学生他们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家人的强烈关注,父母和老师都将很多心血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因此,这批大学生会突出强调个体意识,注重独立自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然而,也正是因为自小便受到父母亲友和学校老师的关爱和照顾,使得他们对于外界的压力和失败的承受能力很低,不能接受困难和挫折,一些原本很小的问题都会被放大化。

而且他们的心理和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这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中心理疾病人数日益增多,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和情感帮助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轻生或者自我伤害的行为。
        4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4.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能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克服困难,全力为之奋斗。大学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并处理好个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既能了解到自己的优点,不自卑、不气馁,又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骄傲、不自大,始终保持冷静的思维、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大学生把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并从中体验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义务感、责任感和幸福感。
        4.2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情感,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
        情绪和情感是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消极情绪不仅是加重生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心理疾病的内在因素,很多神经症和精神病几乎都与人的消极情绪有关。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教育,以培养他们健康乐观的情感,使他们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及不良情绪状态的影响,以保持心理平衡。我们要教育大学生理智地思考消极情绪的不良后果。在挫折面前,应当以对问题的理性认识来控制好个人的情绪。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挫折,如果只从一个角度看,会引起烦恼和苦闷,倘若换个角度看,会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去挖掘事物的光明面和积极因素,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使其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不灰心丧气,勇做生活中的强者。同时,还要教会大学生控制自己消极情绪的一些具体方法,如用幽默来解除尴尬和困窘场面;将不良情绪进行合理宣泄,以减轻心理压力;将攻击冲动升华到对人、对己、对社会有利的方向等。
        4.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趣
        大学生精力非常旺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其多余的“能量”得到充分而合理的释放,消除因长时间的学习而引起的精神过度疲劳和压力。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在生活和知识层面的领域,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有助于发展人与人之间友爱、协调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体验到自己在集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发展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积极的情感,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在愉快、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结束语
        学生在大学环境中,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也通过融合和建构,逐渐形成新的认知模式、情感态度、行动倾向和价值观。未来取向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尽早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提高未来规划能力,有助于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艳秀,杨振斌,李焰.构建中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70-73.
        [2]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9):72-75.
        [3]李红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4):139-140.
        [4]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