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区同期线损管理 秦恒恒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秦恒恒
[导读] 摘要:台区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它反映了农电综合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

        盐城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滨海分公司  224500
        摘要:台区线损率是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它反映了农电综合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智能电能表的全面覆盖,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推进台区同期线损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线损管理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期线损是指线损计算中供售电能量使用同一时刻电能量的计算方法。台区同期线损管理工作状况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营销管理水平的高低,台区智能电能表100%全覆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采集是台区同期线损管理工作的基础技术条件。本文以台区同期线损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台区同期线损异常分析和处理方法为重点,进行简要阐述和介绍。
        关键词:台区同期线损;管理;技术措施;管控措施
        线损是衡量供电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台区同期线损又是线损管理的根基,是直接反映电力营销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表征。本文通过对当前台区同期线损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从台区同期线损治理技术措施和管控措施两个方面,探索“两头式治理、多维度管控、立体化考核”的台区同期线损管理模式。
        1台区同期线损现状分析
        (1)台区负损难以彻底消灭。台区户变关系不一致、采集失败、计量失准等问题导致台区线损为负。台区基础信息数据量较大,且不断在变化,治理困难。无线采集方式受信号影响,无法保证100%采集成功,用户用电量存在估读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负损台区很难彻底消灭。(2)小电量高损台区成为线损治理难点。小电量高损台区主要存在于新建房地产台区和季节性负荷台区。这些台区用户用电量较小,采集设备、表计、配电设备、线路等自然损耗占比较高,导致台区高损。(3)窃电现象“屡禁不止”。目前窃电现象依然存在,台区窃电用户零星、分散存在,致使窃电用户未能被及时发现,电量异常损失,引起台区高损。
        2台区同期线损治理技术措施
        2.1系统诊断
        2.1.1档案分析
        (1)台户关系一致性分析。通过营销基础数据平台,按照营配调贯通建模原则,开展营配调贯通、营销系统、采集系统台户关系一致性比对,分析台区下采集点、电源点与台户关系一致性情况。(2)台区总表综合倍率一致性分析。通过数据抽取方式,开展营配调贯通、PMS、营销业务应用系统、采集系统台区总表倍率一致性分析,并分析倍率值在不同计算周期内是否有变化。(3)用户电能表倍率一致性分析。通过数据抽取方式,开展营配调贯通、营销系统、采集系统中的用户电能表倍率的一致性比对,并分析倍率值在不同计算周期内是否有变化。(4)用户计量点状态分析。核对营销系统中用户计量状态,确保在运;及时处理台区下销户在途流程,避免因采集失败不能及时补录电能表电能示值。(5)台区总表倍率配置合理性分析。分析台区总表所配互感器倍率是否合理,倍率宜配置为配电变压器容量值的1.1—1.7倍,或正常运行负荷电流不少于额定值的30%。(6)台区线损模型分析。根据台区线损建模原则主要分析单集中器台区线损模型中存在多供入电能量;台区是否安装台区总表、台区下无用户电能表;台区状态不为运行、台区属性为专变;台区总表计量点用途状态不为台区供电考核、计量点状态不为在用、用户计量点主用途类型不为售电侧结算、计量点状态不为在用、计量点级数不为1级等。
        2.1.2采集数据分析
        (1)台区总表数据分析。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分析台区总表连续7天无表码、倒走、飞走、停走、三相电流不平衡、失压、断相、逆相序、电能表故障更换、异常开盖事件,确定台区线损异常原因。(2)用户电能表数据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自动分析台区用户电能表是否存在连续7天无表码、倒走、飞走、停走、故障更换、异常开盖事件等情况,确定台区线损异常原因。(3)时钟分析。统计分析总、分表与日历时钟偏差、台区总表时钟与台区下用户电能表时钟偏差情况,是否存在电能表时钟超偏差,导致采集数据异常,进而确定台区线损异常原因。(4)集中器与主站参数一致性分析。比对分析主站与集中器参数设置是否一致,分析参数设置差异情况,确定是否影响台区线损计算。(5)采集异常分析。分析台区总表通信端口设置情况,台区总表采用485方式进行通信,采集系统中通信端口是否设置为2;分析用户电能表通信端口设置情况,系统与现场序号是否一致、系统与现场规约是否一致、系统与现场通信地址是否一致、系统中通信端口是否设置为31。
        2.2技术措施
        (1)加速农网改造,优化配网网架结构。对供电半径过长、架空线路线径过小的台区制定合理的农网升级改造计划,尤其是搭乘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这辆高速列车加速农网改造,采用切割末端用户至邻近台区、分设配变、更换架空线路等方式减小台区线损。新分设的台区要做好中长期规划,配变要安装在负荷较为集中的地方。(2)增设无功补偿电容器。针对功率因数较低的台区进行合理无功补偿,从而提高功率因数,提高电压质量,进而减少电能损耗。(3)根据线路首末端电压判断三相负荷是否平衡,针对三相不平衡情况比较严重的台区制定线路负荷调整计划,通过用户落火线相位调整、原大负荷单相用户通过增容安装三相表、安装三相平衡自动调整装置等方式减小三相负荷不平衡。(4)合理安排计量装置的轮换计划,每年都要对年久的计量采集装置进行轮换,包括公变终端、集中器、无线采集器、载波采集器、智能电表、JP柜等。同时对于采集系统内监测到的采集、计量异常工单要及时处理,每张工单尽量控制在2天内处理完毕,尽可能降低由于采集和计量异常导致的台区线损异常概率。
        2.3人员培训管控
        线损管理涉及的专业较多,具体参与人员的业务面相对较窄,加之同期线损系统的功能不断更新完善,经常出现由于业务不熟悉而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针对以上的问题,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一是请项目组专家给线损专业人员培训和专题研讨,反复宣贯同期系统集成方案、指标计算方法和取数逻辑,研讨系统建设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二是组织相关专业部门的专家相互培训学习,破除专业壁垒、打通管理梗阻,推进专业间无缝衔接,熟悉同期系统各个平台的操作,提高线损异常分析排查的效率。业务培训和交底的常态开展,促进了线损管理的精细化和全员化,为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2.4采集指标日常管控机制
        优先处理采集失败引起台区线损异常的用户,每日供电企业指标管控人员分析需要优先处理的采集异常用户清单,根据清单先在采集系统中分析异常用户的采集数据,通过电表数据召测、电能表时钟对时、查看采集任务设置等主站分析手段处理异常,如是现场设备故障,严格执行“采集失败不隔夜”的要求,监控室立即生成异常处理工单派发至台区经理,台区经理进行现场故障排查整改。现场处理完后,台区经理立即与监控室联系,通过现场联调召测数据,确保采集异常当天100%处理,形成分析、派工、运维、反馈4大环节闭环式管控。
        3结语
        随着电力公司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台区线损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供电企业应创新台区同期线损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夯实基础信息,强化通信信号保障,加强队伍业务技能培训,提高采集异常处理效率,全面打击窃电行为,配以合理的考核体系,全方位调动基层积极性,坚决消灭负损台区,压降高损台区。
        参考文献:
        [1]董长彬.低压配电台区线损管理及降损措施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24):242-242.
        [2]李文远.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J].黑龙江电力,2015.03(1):03-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