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花鼓灯的复兴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2期   作者:江劲松
[导读] 摘要:说到花鼓灯,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凤阳花鼓。
        金寨县文化馆  安徽六安  237300
        摘要:说到花鼓灯,很多人可能就会想到凤阳花鼓。历史上大约自明朝开始,由于凤阳地区经常遭受水灾、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为了讨生活,凤阳人就在秋后农闲时节外出卖艺,他们手拿花鼓边打边唱边跳,凤阳花鼓也因此流传开来。
        关键词:花鼓灯;复兴;节日习俗;文化
        根据历史挖掘和老一辈人的回忆,大约明朝崇祯年间,大明江山已经是风雨飘摇,难以再支撑下去。这个时候,凤阳人为避战乱之苦,乡民们纷纷举家迁移避难。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来到了大别山深处,就是现在的金寨县一带。他们来到这里主要是以伐木种植为生。作为外乡人,为了和当地的乡民百姓拉近关系,每逢过年节日期间。这些外来的凤阳人就发挥他们的特长,手拿花鼓,走家串户,边舞边唱,歌词都是根据各家的不同情况,现场自编有着吉祥寓意的词语。因此,深受当地乡民百姓的欢迎,从而也拉近了和当地乡民百姓之间的距离。随着岁月的变迁,花鼓灯表演形式与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花鼓灯表演形式。因其简单易学,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就自发的加入到花鼓灯的表演队伍中。每到春节,人们就开始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的花鼓灯,他们又唱又跳,热闹非凡,吸引了很多人,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表演花鼓灯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时间一长,也就形成了凤阳花鼓与金寨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金寨花鼓灯。所以,金寨花鼓灯与凤阳花鼓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金寨县各乡镇都有着近似的花鼓灯表演形式,其中有一个当时叫油马乡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油坊店乡,当地人酷爱花鼓灯表演并且表演形式丰富,他们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作油马花鼓伞,在全县花鼓灯表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油坊店乡挖掘、整理的油马花鼓伞主要有六种传统表演形式,也是金寨花鼓灯的主要表演形式。包括舞龙、舞狮、花船舞、花篮舞、捉蛤蜊舞和花鼓伞舞。整个表演队伍以“龙”为首,“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舞龙打头阵,12名舞龙者在龙珠的引领下,手持舞龙道具,随着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变化表演作龙的腾转动作,腾、跃、翻、滚、穿、缠、戏,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
        舞狮紧随其后,一人持狮球引导,两架狮子紧随其后追逐嬉戏,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配以舞狮锣鼓,节奏紧凑欢快。狮为兽中之王,象征着勇猛和吉祥,能够降魔、避邪。
        花船舞第三个出场,船中间一人扮大户人家小姐,船两边丫鬟各一名,撑船船工两名,船尾摇蒲扇老嬷嬷一名。诙谐幽默的唱腔和秧歌舞配上锣鼓乐,喜庆又热闹。
        花篮舞第四个出场,又称花挑舞,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外缠彩色绸布或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篮,竹篮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数名肩挑花篮的妇女或儿童鱼贯而入,配上锣鼓,边跳边唱,寓意农家人勤劳纯朴,生活幸福美满。


        捉蛤蜊舞第五个出场,一人背上道具壳扮演蛤蜊,一人撒网捉蛤蜊,旁边还有捉鱼人和大头娃娃。整个表演是人与蛤蜊斗智斗勇,动作夸张,诙谐幽默,笑料十足。表现了农家人丰收的喜悦和乐观主义精神。
        花鼓伞舞最后压轴登场,也称桅灯或尾灯,1 人执伞主唱,其他人伴舞并帮腔,整个表演过程中要根据东家情况,尽其所能唱出吉祥赞美之词,直至东家欣然拿出瓜果烟糖款待众人方才离去。
        花鼓灯自明朝末年传到金寨,三百多年来与金寨民俗文化相结合表演形式不断丰富,民间一直未曾间断表演活动。但随着改革开放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兴起和外来文化的进入,人们热衷于看新奇、赶时髦,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无人问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很难再看到金寨花鼓灯表演。如今,最年轻的一批表演者已经年逾70岁,金寨花鼓灯面临失传的境地。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馈乏,这主要是因为电视网络等媒体只是文化的欣赏和传播,人民群众很难参与其中,人们能够广泛参与的是打麻将、赌博。于是,赌博之风盛行,俗话说,赌博,赌博,越赌越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冷漠,尤其是春节期间,人们茶余饭后谈的最多的是谁赢钱了。
        油坊店乡油马花鼓伞的挖掘带动了整个金寨花鼓灯的复兴,掀起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潮,全县其他乡镇的花鼓灯表演也逐渐复苏,普通群众都愿意参与其中,很多家庭老中青三代加入,大家都忙着练习表演花鼓灯,打牌的人越来越少,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也都是花鼓灯,社会风气明显改观。
        金寨花鼓灯的复兴还改善了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花鼓灯表演需要团队合作,平时不怎么走动的邻里们也经常有机会在一起练习,大家一起研究动作,一起排练舞蹈,关系在不知不觉间融洽了,村干部和群众一起参与练习,干群关系也更加融合。金寨花鼓灯在表演中还加入大量符合时代主题和正能量的唱词,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宣传了党的政策。
        结论
        金寨花鼓灯的复兴,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回归乡村,在大家的潜心研究下,表演形式在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具娱乐和观赏性,一大批年轻人在老一辈人的带动下传承民俗文化,保住了民间传统的脉,留住了民俗文化的根。
        参考文献:
        [1]张怀敏,徐峰.淮河流域民俗体育花鼓灯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建设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4):137-140.
        [2]罗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研究——以花鼓灯为例[J].牡丹,2020(12):89-90.
        [3]王晓东.探析振兴花鼓灯艺术之道[J].传媒论坛,2020,3(13):151-152+154.
        作者简介:
        江劲松(1968年—),男,汉族,安徽省六安人,金寨县文化馆馆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