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宋本敏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宋本敏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初中各科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现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新要求的贯彻与落实。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展开论述。

宋本敏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初中各科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现在,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新要求的贯彻与落实。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092-01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倡导的。它能够拉近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的措施,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来创设相关的情景课堂,以此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论知识。首先,教师可以深度开发教学素材,将教学素材中的同生活有关的内容提炼出来,从以此来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景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做小小点评家对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情景内容进行评价,以此来帮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让课本回归生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校的育人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作为前沿阵地,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责任,通过此项内容的教学,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前初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可程度,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引导,达到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个人的生活经验为载体,是生长在人的心中的,为了能够促进其能够在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就需要教师将教学生活化。例如,在讲授关于和谐与梦想的内容时,这其中就涉及了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在开展“走进少数民族”的调查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走进本地区少数民族进行了解,实地感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再如,讲授“自信中国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劳动者的光荣事迹,或者是父母的辛勤劳动,感受他们的温度和力量,只有在生活中得到真实体验,让课本回归社会与生活,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根于初中生的内心。
        三、让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起来
        关注时事热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问题。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法治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其法律意识,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联系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重申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是个法治国家,不管我们做什么始终不能脱离法律的轨道。再比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时,我们可以联系最近网上爆出的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几百万的拆迁费被儿子分光,老人却无人赡养,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将子女告上法庭。教师提问:面对如此破裂的家庭关系,你有什么看法,如何缓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对孝道和家庭关系处理的讨论。
        四、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 内化学生道德素养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知识、思想的灌输外,还应积极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教材知识延伸到课堂外,通过在学校、家庭或是社区、公园等一些公共场所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去孤儿院、养老院献爱心等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印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不断深化道德和法治意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在完成了《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后,为了让学生深刻明白生命的重要性,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组织学生参观了革命烈士博物馆,并在学生参观的过程中对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明白我们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通过参观,学生都备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如此,通过开展参观博物馆这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乏味性,于无形之中巩固课本知识,还使学生身心受到鼓舞,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会忽视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不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后作业十分的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注重课后作业的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就会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如,在教授完“关爱他人”这一节道德与法治知识后,可以将班级上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向学生布置了利用课后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去关爱他人的课后作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这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拍照、心得体会的写作,将这些资料整理在一起上交给教师。因为这个课后作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质,十分有趣,所以学生能够积极的完成这个课后作业。第二天,教师收集起了学生整理的资料,发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率十分的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后作业的生活化,以此使学生具有十足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为认真的进行课后作业,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同时根据教学改革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同生活联系起来,推动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探究式学习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0):81-82.
[2]徐银银.问之有道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探研[J].成才之路,2020(29):40-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