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实践活动之"活水",润习作教学之"田园"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黄银娣
[导读]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题,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从一节次习作教学中领悟到,借助和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打造一个贴近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生活,形成独特感受,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习作教学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黄银娣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冼沙小学
【摘要】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题,习作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从一节次习作教学中领悟到,借助和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打造一个贴近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生活,形成独特感受,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习作教学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活动;习作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28-02

        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堪虞,改变现状,刻不容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既然目前很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和感受,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深入生活入手,通过关注生活去探寻习作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带领学生走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让习作回归其本体功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由此可见,学生表达与习作能力的训练与综合性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实践活动之“活水”,润习作教学之“田园”呢?以下以六年级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摸索。
        一、挖掘主题,拓宽习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中可以看出,语文教科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但不是唯一,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挖掘活动主题,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联系社会生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能力。
        (一)依托教材编排。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通常都安排与课文主题一个单元主题结束之后,进入第三学段,每册除安排了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还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如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大门》,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组织孩子们进行主题鲜明的综合性学习。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指导学生学完《詹天佑》等一系列介绍中华优秀儿女的课文后,我结合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途径搜集更多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故事以及祖国近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活动,学生认识了更多的英雄儿女,对祖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有此活动作铺垫,学生完成本组习作——“祖国在我心中”并不觉得困难,而且材料充足,强烈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二)延伸课文内容。语文教材的编排,对课堂教学的拓展留有很大的余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由的空间,开拓活动主题。如学习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我让学生课后阅读类似这样的历史故事,举办班级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想不到孩子们有的制作了道具,有的合作表演,还有的角色扮演,活动有声有色,趣味十足,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三)走进节日文化。“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正是孩子们乐于探究的主题,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引领学生“走进”节日。在中秋节到来之际,我就让孩子们围绕“中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寻由来,查习俗,吟诗歌,制灯笼……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忙得不亦乐乎。
        (四)寻找地方特色。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文化,家乡历史、名人古迹、本土物产等都是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库,我们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就能使综合性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习作内容更具鲜活价值。例如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特产”活动,学生就能将全镇特产的名称、制作、特色等如数家珍。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无处不在,除了上述内容,时事要闻、自然环境、风俗民情、校园文化等都可结合教材成为实践学习主题。主题既可以从课堂教学中产生,也可从生活实践中发掘,还可从自然、社会资源中提炼……只要我们有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就能不断挖掘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这样,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
        二、制定计划,培养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其他的语文教学内容一样,也需要合理安排、精心设计,制定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基本步骤。有了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才能保证活动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保障了学习活动的质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确定主题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选题、分组并制定计划。方案内容要清楚,目标要明确,方法要可行,尤其是各成员分工必须明确。如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内容是关于环保话题的,我给学生确定了活动主题——“了解周边环境”。学生据此自由选题,有的选择了解河涌变化,有的选择了解垃圾处理情况等。活动实施可以是小组分工前提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开展,但是各成员必须按方案各司其职,例如采访、记录、拍照、录音等必须责任到人,这样确保了学生人人参与。有了计划的指引,学生就可以各展所长,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一起探究,一起体验,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乐在其中,习作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自然就乐于表达。



        综合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随着对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会不断提高,所以,对于计划的制定,我们可以从开始的指导,逐步过渡到鼓励、点拨,放手让学生因地制宜,自主合作制定。
        三、指导“发现”,丰富习作题材,让学生实话实说
        习作,首要解决的不是审题,不是构思,而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米”。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需要的不是“眼睛”,而是“眼光”,眼睛是观察外在的事物,而眼光是发现内在的感受。学生生活圈子窄,社会阅历浅,导致“眼光短浅”,缺乏内在感受的习作自然就显得枯燥无味。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自己“找米”,然后“做饭”。
        带学生参观学校后边的小河涌: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因为“留心”,学生看到的不但是河涌的景色,还有河涌的悲喜故事,深刻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肩负的义务。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他们的习作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小河涌”了,而是各种各样的比喻、拟人,引人入胜,引发共鸣。
        解决了习作之“米”的问题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写作技巧的引导,学生自然会把写作的重心,转移到“怎么写”上来,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只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话实说,就是一篇独一无二的佳作。
        四、交流“发现”,激活习作灵感,让学生真情流露
        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包括调查、观察、访问、查阅搜集资料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眼睛观察,用眼光发现,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见闻,并获得了个人的独特感受。“独特”是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积累都是不相同的。在活动中,各人的体验以及兴趣的侧重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必然导致其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对话交流,分享“发现”,其目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思维碰撞的机会,激活学生的习作灵感,引导其写出精彩习作。
        例如在开展主题为“祖国在我心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告一段落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交流会上,学生或合作或个人,用各种形式展示了作品:有诗歌朗诵,有视频播放,有PPT演示……令我最难忘的是学生对活动的感受,有为祖国的辉煌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的,也有为祖国苦难的的历史而感到痛心疾首的,还有为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而肃然起敬的……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也弥足珍贵。我抓住机会随机点拨,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相互“对话”的激发下,开拓思路,调动积蓄,并找准角度,畅所欲言。
        有了情的体验和积淀,习作就有真情可抒了。这样一来,学生写作的强烈欲望被激起,自然而然就把自己的真挚情感融进了习作之中,彰显习作特色。
        五、分享成果,增强习作自信,让学生勇于创作
        成果展示,不仅仅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燃起继续探索的兴趣和信心的火花。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成果展示,习作教学同样也需要成果展示。习作不仅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也具有交际的需要。当学生的作品被同学、家长、老师认可的时候,他们同样会感到一种成就感,在这一点上,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习作教学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们在活动总结阶段需要精心搭建学生展示成果的平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如:编文(诗)集、出展示板报、作品展示……
        在结束《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后,为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展示机会,我组织学生合作编写诗集。首先给每个学生派发一张统一的纸张,让他们自由填充,可以是自编诗,也可以是摘录诗词后的赏析,还可以在作品的周边按个人创意随意点缀。最后大家把作品集合在一起,共同推敲出合适的诗集标题,再请班上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小组,分工合作,设计封面,写上序言。因为每一位同学都有作品入选,所以大家热情高涨,积极筹划,很快,一本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的小诗集就诞生了。
        活动实践提倡学生全程参与,孩子不再是旁观者,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诗集给予了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舞台,所以,孩子勇于创作,乐于展示,这样的分享让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习作自信,自然就会保持着进一步激发探索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习作教学,使我班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期末自查,全班习作的得分率比上学期提高了16%,学生参加镇的现场习作比赛荣获了第一名,参加镇的“阳光校园”征文比赛荣获一等奖,市的二等奖……
        习作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是新课程的一道美丽风景,它让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为习作教学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但小学阶段的习作之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以上仅仅是粗浅的尝试与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研究的深入,一定会给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从而使我们的探索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综合实践活动介入小学高段作文教学模式》 研究课题报告 慈溪市 杨九俊.
[3]《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快乐习作》 灵宝市城关建设小学 张娜娜.
[4]《小学习作综合实践活动初探》陈艳 陈会云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