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李明跃
[导读] 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更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黄金时期。然而当下部分体育课程仅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 ,课程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因而无法达到使学生自愿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从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的探索角度出发,阐述了趣味化教学在体育授课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下小学体育教育现状,提出了将趣味化教学融入体育课程的方法。

李明跃   南京市六合区蒋湾小学  211500
【摘要】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小学体育更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黄金时期。然而当下部分体育课程仅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 ,课程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因而无法达到使学生自愿运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从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的探索角度出发,阐述了趣味化教学在体育授课中的作用,并结合当下小学体育教育现状,提出了将趣味化教学融入体育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学生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15-01

        引言
        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自愿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将之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而非强制性任务,使体育课更具生机和活力。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学思想落后
        当下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施行新课改。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刻意识到新课改的目的与意义,教学思想仍仅停留在技能教授层面。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所达到的实际成绩,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教学一大通病。此外,由于小学体育并不是小学必考课程,很多小学对体育课的安排不够重视,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与新课改思想不符,也不利于小学生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
        (二)教学环境受限
        很多人由于教学思想不够完备,认为体育课程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开展,因此忽略了体育课程对场地及器材的需求。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场地以及合适的器材进行训练。所以,即使学生有意进行练习,也无法达到应有的训练水平,进而影响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时长不足
        很多学校对体育等课程不够重视,教师缺课占课等现象严重。随着年级的增长,体育逐渐成了其他课程可有可无的替补,导致学生本就不够的课外练习时间锐减。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忽视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仅仅关注学习本身,进而忽视身体素质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四)评判标准单一
        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不同,同样的教学条件下能够达到的结果也不同。但很多教师授课过程中容易以单一标准限定学生,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其努力程度进行综合性分析。这种单一的评判标准只是对学生当前达到的水平进行记录,并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科学性评定。因此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并不能起到提升作用。



        (五)课堂教学单调
        当下小学体育教学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跑步等剧烈运动,课程枯燥乏味,且对体能消耗过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体育教育,对体育课程以及训练产生抵触,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课程过于自由,教师没有安排固定训练,上课即“散养”,允许学生自由活动,课堂毫无纪律性。教师仅需要确保学生安全即可。这种教学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不重视,认为其仅仅是用来放松的课程,因此忽略了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学趣味化的方法
        近年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小学是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黄金阶段。基于当下小学教育现状,加强小学体育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一)明确教育目的
        当代学生课业繁重,很多人注重学生学习本身,忽略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环境下,体育音乐等课程往往不被教师所重视。因此,学生无法通过这些课程发展自己的兴趣,开发自己的潜能。基于此,学校应该适当开展会议以及课程教学,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目的,进而制定合理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
        (二)增加教学内容
        体育绝不仅仅是跑步等剧烈运动的训练,它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合理的体育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潜能的开发。当下多数体育课程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应该注重课程多样化以及趣味性,适当开设诸如篮球、足球等基础课程,条件允许可以开展两人三足等多人合作项目,即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生团结性以及沟通能力。
        (三)适当安排比赛
        小学生大都处于6-12岁,正是对周边事物有极大兴趣以及参与度的时间段。适当的开展比赛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明确学生参加比赛的态度——不仅仅为了胜利而参加比赛,更要注重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适当的引导孩子胜负欲的正确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也有极大帮助。
        结论
        小学不仅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启蒙时期,更是学生打好身体素质基础的黄金阶段。为了确保小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实现强身健体等目标的有效实现,学校应该对体育教育予以足够重视,在课程安排以及器材提供上予以支持。有效结合新课改思想,从教育目标及教育思想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教学趣味性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乐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发自内心的接受并重视体育课程,意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其日后生活学习打下良好身体基础。
参考文献:
[1]匿名.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的探索论文[EB/OL].锐文网,2019-03-29/2020-11-09.
[2]百度用户.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现状[J].百度文库,2018-06-25/2020-11-09.
[3] 杨杰.小学体育有效性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9(25):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