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邓春媚
[导读] 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心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以开启童心童趣才课堂就能活起来。有了心动才会有行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邓春媚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三小学  511600
【摘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心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以开启童心童趣才课堂就能活起来。有了心动才会有行动,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关注知识;关注学生;心动;行动;互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46-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因此,要彻底改革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堂运行体系。而课堂要想有生机,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我们努力做到:
        一、心动——创设生动有趣情境,以开启童心童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学生求知的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勤学乐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个情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其中,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
        新课开始,创设情境引入,使学生有兴趣、充满了好奇。因为新知的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因为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好奇心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情境,教师要善于设计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出示情境引入(课件)在美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冬天来了,小松鼠为了防寒,决定在圆形的洞口上安装一扇圆形的门,求这个木门的大小,就是求木门的什么呢?(圆的面积)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松鼠安装这扇圆形的门吗?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纷纷抢着说要帮小松鼠做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方法。这样引发出学生迫切想知道圆的面积是怎么样求出来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来。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从而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创设好的情境教学,能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二、行动——全方位参与,全员参与
        有了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而全方位参与是指在教学中,让脑、眼、口、手,充分参与,积极配合,使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看一看,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说一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复述说、个人说、集体说、同桌互说,前后互评等。还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全方位参与还不够,还要全员参与才能使整个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忽视那些中下生,他们有的在搞小动作,或坐在那里发呆。要使他们动起来,就要给他们吃一些甜头,创设有利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一些显而易见又容易解决的问题,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使他们不断进步。
        因此,我在教学“认识时、分、秒”这一内容时,安排了一个由学生全员参与的数学活动——“你们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只是学生们平时最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学生们说出自己到校用了多少时间,并不是件难事。中下生都能脱口而出:15分钟、20分钟、5分钟,就这样,使全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中,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体验一分钟究竟有多长,我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用自己事先准备的用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全班同学都动起来了,有的跳绳、有的拍皮球、有的踢毽子、有的下棋……,再让学生汇报。这样,既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试想,这样使一些中下生,带着浓厚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生机盎然呢!
        三、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可是在目前数学课堂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不放心,讲得多,老师不放手,牵得多,牵得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被扼杀,学习的潜能也从中受到了抑制而倒退,更谈不上什么学习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其中的自主学习又处于核心地位。因为没有自主,合作就失去了根基,探究也没有了活力。所以,要在"自主"上下功夫。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 。
        在新世纪,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当遇有障碍,可以向教师请教,接受教师的指导,还可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相互说话、交流的机会多了,受认可、成功的机会也就多了,便于形成气氛活跃的场面和民主的学习氛围。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信念,让我们带着激情走进课堂,让数学课堂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姬兴娥.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起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6):140.
[2]李桂芳.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2):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