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课堂观察与评价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夏颖
[导读] 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课堂观察与评价是教师实施教学,提升课堂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式。课堂观察和而不同于日常的听评课。它更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截止目前,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是首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推进的年级,在课堂观察与评价中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而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一是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写方式。其中,语文要素作为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

夏颖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  510800
【摘要】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课堂观察与评价是教师实施教学,提升课堂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方式。课堂观察和而不同于日常的听评课。它更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截止目前,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是首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推进的年级,在课堂观察与评价中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而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之一是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写方式。其中,语文要素作为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教材的隐性体系,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把握语文要素的编排体系和价值,探寻有效的落实方法,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堂教学中,基于语文要素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助于教师落实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关键词】语文要素;课堂观察;操作;有效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68-02

        一、梳理语文要素,设定“阶梯式”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以“读写训练”项目作为语文训练的主线。而部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明晰教学目标,采用“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教学目标明确。但是,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在单元内每一篇课文是有所不同的,有一条“阶梯式”的暗线,经过梳理,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细化,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增强了。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校生活”为例。这个单元一共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单元导读部分给出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在实际操作中,这显然是不够的,经过梳理,我们可以把这个语文要素分解成三个阶梯:
        单元要素 课文 课文要素 教学目标关键词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大青树下的小学》 能找出自己关注的有新鲜感的词句,进一步谈谈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找出新鲜感的词语
        想象新鲜感的画面
        交流新鲜感的词语
 《花的学校》 能抓住体现新鲜感的关键词语,借助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不懂就要问》 能找出自己关注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 
        像这样,把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三篇课文的学习中细化,同时也在教学目标中细化,既降低难度又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设定“阶梯式”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可操作性。
        又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可以梳理细化为《猫》:在具体事例中体会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母鸡》:体会作者前后对母鸡态度的变化,思考其中的原因;将文本与《猫》作比较,体会表达方法的异同,进而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文字背后的情感。《白鹅》:抓住关键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和语言的幽默风趣。三篇课文从“具体体会,初步领悟”到“体会表达方法的异同”到“对比阅读,感受语言风格”。经过梳理,细化以后,“阶梯式”教学目标的设定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把控。
        二、紧扣语文要素,整合“板块式”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往往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课堂观察与分析发现,教师课堂提问存在明显的问题:提问次数过多,造成琐碎感;提问目标随意,缺乏针对性;提问肤浅无意义,缺乏深刻性等等。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紧扣语文要素,整合“板块式”提问策略,解决以上的问题。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根据语文要素“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聚焦“宝葫芦的故事”,体会人物形象;根据奶奶讲的相关故事情境及课文结尾的空白打开想象,创编故事。”教师在提问时,可以用“板块式”提问方法,直接聚焦三个问题:“宝葫芦的秘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宝葫芦的主人得到葫芦前和得到葫芦后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宝葫芦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用三个问题设计三个相应的教学板块。抓住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提问的琐碎无意义。
        三、活用语文要素,练习“表达式”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的编排是统编版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在语文教学中,活用语文要素,依托课后习题中引领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课后习题2要求:“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道习题中的六个小标题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智斗鬼子——雨来牺牲——雨来没有死”(也可以有其他小标题)。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语文要素“指导学生学习用列小标题的方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列小标题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尝试列标题之后,用串讲的方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把六幅连环图片连起来,再借助这些图片讲讲“小 英雄雨来”的故事。这样既对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行训练,又让学生的复述能力得到提高。
        复述课文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在课后习题中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呈现,并提出了阶梯式要求,这能为学生的复述提供有效的凭借与支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复述课文内容。有关“借助小标题讲故事”的训练,教材从接下来的课文编排可以看出独具匠心。如紧接着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编排是“带有小标题的略读课文”。语文要素是“借助小标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小标题“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交流合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思维与表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通过活用语文要素,准确把握课后习题的思维力和表达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学习要素,有利于“阶梯式”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利于“板块式”提问策略的整合,有利于课后习题中“表达式”语言文字的练习,对学生的思维力和表达力都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基于语文要素的课题观察和评价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和改进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