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徐惠玲
[导读]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小学教学逐渐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将抽象的数学学习向思维可视化进行转变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帮助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其学习水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对策进行了探讨。

  徐惠玲   福建省泉州市渚江小学  362000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使得小学教学逐渐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将抽象的数学学习向思维可视化进行转变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帮助其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升其学习水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64-01

        随着当前教学事业的大力发展,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明显优化,在此过程中不仅更新了教学理念,且也逐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以传授式教学为主,此教学方法较为强调教师课堂主体地位,且会直接性的向学生传授教学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理解及领悟教学知识点。新时期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注重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培养。思维可视化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的表达出来,这不仅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度,且可使学生掌握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方法,促使其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
        一、使抽象问题简单化,降低问题难度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才刚刚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导致计算在其眼里属于一项较难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计算,实际教学过程中,若只是将简单的知识点教于学生,而并未对其计算思维进行进行强化训练,将导致抽象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脑海里变得复杂,致使部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若未及时对该现象进行改变,将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及现实化,使之有效降低问题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可视化[1]。例如,教师在给小学一年级学生讲加减法计算时,可以向设置这样一个现实化情景: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大蛋糕,总共被分成了8块,我给了小明1块、王老师1块、小花1块,那么现在老师的手里还有几块呢?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将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加减法知识的兴趣感,使其可积极的去思考最终还剩下几块蛋糕,并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即5块蛋糕。接下来,教师可提出疑问,剩下的5块蛋糕中又给了小军1块,小丽2块,还剩下几块呢?不一会儿学生们便会得出结局,即2块,以此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且可使有难度的问题简单化,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转变学生问题认识思维,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数学科目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多去了解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调整,使之有效提高教学成果。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所学习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不容易清晰的理解相关数学教学知识点。为转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去改善其学习思维及学习方法,让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点转变为易于掌握的可视化操作,使其可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2]。


例如,在教于学生认识各种图形时,大部分教师会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图形让学生们进行观察,或者是让其进行观察书本中的图形,进而对图形产生一定的认知,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适用,其通常很难理解到图像的特征,致使教学效果低下。为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先以沟通聊天的方式让学生们观察一下其身边的事物,例如桌椅四角以及文具盒形状等,紧接着以观察的这些事物为依据对本节课教学知识点展开讲解,明确告知其一些图形的特点,如长方形有四条边,而后让学生们摸一摸自己的文具盒的四条边,使之有效得出图形特征,提高其学习效果。
        三、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理论结合实践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知识大多取材于生活,且数学问题设置相对较为简单,学习过程中若只是单纯性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将导致其不能很好的领悟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且也会觉得数学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学习困难度较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有的理论教学知识点转变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及解决问题,促使其思维可视化[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加减法教学,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教学知识点,可将这一教学内容贴近于生活化,例如,在课堂中进行“售货员”活动,首先,准备一些像钱币大小的纸条,上面明确写上1元、5元、10元、20元及100元,由教师扮演售货员角色,将不同面额的纸币发给学生,让其拿着这些纸币在老师跟前买自己喜欢的物件,买东西结账的过程蕴含着数学加减法知识,如小明看中的一个文具盒为10元钱,但是其携带的纸币为20元,在结账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20减去10,还剩多少呢?通过在课堂中开展中这种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促使学生数学思维向可视化发展,提高其学习效率及成果,使其可以在学习中认识到生活的特征,并可积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
        四、使问题形象具体化,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新学习到的知识点产生困惑感,此时就需要使问题形象具体化,提高其对知识点的理解领悟能力。例如,在给学生讲认识钟表这一节课内容前可要求学生们放学回家后带一只自己家中闲置的钟表来学校,第二日正式上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们利用发条螺丝开关对3点钟、6点钟等钟点时刻进行调整,与口头教学相比,让学生们换一种方式自己主动动手调整时间节点将有效帮助其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让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可视化思维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注重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思维可视化,可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方法,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使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视化操作,积极培养其问题思考能力,使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超.让学程因可视而精彩——可视化思维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8,15(1):35-38.
[2]陈锦添.如何将可视化思维工具融入小学数学研学后教课堂[J].南国博览,2019,25(2):P.266-266.
[3]何杏茹.例谈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 2019,13(15):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