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郑雪容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近几年的高考对家国情怀的考查是非常频繁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都有涉及。对此,教师要围绕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练与考中,升华家国情怀。

郑雪容   四川省犍为师范学校附属初级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近几年的高考对家国情怀的考查是非常频繁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都有涉及。对此,教师要围绕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练与考中,升华家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153-01

        一、整合教材,深入挖掘
        家国情怀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人文因素,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始终。为了让学生更完整、更深刻地感受家国情怀,历史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教材,将相关内容摘出来,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中日之间的争战”为例,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开始,到清朝时的中日甲午海战,再到坚持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再到现代的钓鱼岛之争,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从各个章节摘出来,整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对中日之间持续不断的战争有一个清晰地了解,顺着这条主线深入了解其中的重要片段、历史剪影,都是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最好教材。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入挖掘分析。多媒体以其极富渲染力的表现形式成为渗透家国情怀的不二之选,以“国共十年对峙为例,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或画面在大屏幕上播放,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年的艰苦岁月,以及面对艰难险阻仍坚忍不拔的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当触发学生的情感闸门后,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一个有一个险关?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和革命的中流砥柱?是拳拳爱国之情、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信念、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至此,家国情怀的渗透水到渠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巧设疑问,优化方法
        平铺直设、干巴巴地宣扬家国情怀往往会引起中学生的反感,弱化教育效果,为此,历史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旺盛的心理特征,优化历史教学方法巧妙设置环环相扣的疑问,诱导学生逐步敞开心扉,顺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分析,在探究中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自然而然地接受家国情怀教育。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学生经过探讨得知: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有识之士看到了防坚船利炮的威胁与威力,在内部政局趋于稳定、中外暂时“和好”的前提下徐图中兴之策。既然知道了清政府当时的具体状况,那么问题来了:“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作为中国人,当然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富裕起来,这是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而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则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在这样一场“自救运动”中,“其代表人物有哪些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通过层层递进地设问,学生去主动思考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思考他们这些优秀品质在现代生活中意义,以及对自身素质的影响,自觉主动地接受了家国情怀地渗透教育。
        三、联系现实,融入生活
        历史的变迁使社会环境、人文思想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就使学生在探究历史时产生割裂感,甚至无法理解古代人民的行为和思想,致使不能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其育人价值只能是空谈。为此,历史教师要找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着手,使其能够穿越时空去理解历史中的人和事,既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家国情怀地渗透。例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引导学生从家里寻找老照片、去当地民俗博物馆参观、去网上查资料等,搜集改靳放前建筑形式、出行工具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再让同学们说一说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交通工具和日常生活状况,两相对比,就能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可见党的领导是多么地正确、多么地科学,由此而激发学生爱国、爱党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再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我给学生出示了现代吸毒人员的丑恶面目以及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毒品需求而犯下的一桩桩恶行,通过画面和数据给学生直观而深刻地冲击,使他们明白毒品的危害性,也就能够理解"虎门销烟”的正义性和鸦片战争中外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进而萌发了好好学习、努力建设祖国的爱国情怀。
        三、家国情怀与世界视野相结合
        中学历史不仅涉及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教师不应该将这两部分隔离开来,而是要通过恰当的逻辑将其结合起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家国情怀要求学生的情怀应当是从国际视野出发的,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树立的不仅仅是为社会为自己国家服务的理念,更应当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理念。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国文化的源头一诸子百家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时候,不应仅讲授那个时期中国出现的很多的大家和书籍,还应该给学生讲述在同样的时期,古希腊也出现了很多的大家,哲学家、数学家等。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视野放在全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的时候联想到这些著名的人物,这对扩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涵养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是学科交叉学习的良好铺垫。本案例中提到的是从时间角度出发的,这样从横向并列中外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相结合,让学生可以从更大的角度和层面看待问题。教师也可以从纵向并列知识点,或者是按照意义或者故事背景相结合,我国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的,可以相互串联起来,这样的方式方法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清楚掌握其中的含义。
        总之,中学教师要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从整合教材、优化教学方法、联系生活、组建社团等多方面有机渗透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堂.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9(03):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