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陈横眉
[导读] 目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应用腹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
        陈横眉
        重庆市涪城区义和镇卫生院,重庆市涪城,408104
        摘要:目的:研究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应用腹部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医院诊治的52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52例患者中,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构成比为23.1%(12/52),符合率为83.3%;子宫内膜增生构成比为32.7%(17/52),符合率为94.4%;子宫内膜炎构成比为19.2%(10/52),符合率为90.0%;子宫内膜下肌瘤构成比为13.5%(7/52),符合率为87.5%,子宫内息肉构成比为11.5%(6/52),符合率为85.7%。结论: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腹部超声检查有着较高的符合率,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可为后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指导,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关键词: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价值
        子宫内膜病变是指子宫内膜区域出现病理性变化,患者通常会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部分患者还伴随腹痛,常见疾病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囊肿以及子宫内膜炎等。子宫内膜病变还存在癌变可能,因此应进行早期诊断,降低疾病危害[1]。腹部超声检查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发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从而了解腹部各层组织的具体情况。其简单易行,且无损伤性,因此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就腹部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以下为具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医院收治的52例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患者资料整理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4月。年龄22—54(36.1±4.3)岁。其中绝经患者构成比为26.9%(14/52);未绝经患者构成比为73.1%(38/52)。
        1.2方法
        采用MEDISON 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超声腹部检查,探头频率设置为3.5MHz。检查前确保患者膀胱处于充盈状况,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后进行平扫,观察患者子宫形态。检查子宫有无肿块及团块存在,记录子宫内膜厚度及团块具体大小、回声等信息。
        2结果
        2.1与病理学检查结果比较
        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构成比为23.1%(12/52),符合率为83.3%;子宫内膜增生构成比为32.7%(17/52),符合率为94.4%;子宫内膜炎构成比为19.2%(10/52),符合率为90.0%;子宫内膜下肌瘤构成比为13.5%(7/52),符合率为87.5%,子宫内息肉构成比为11.5%(6/52),符合率为85.7%。


        2.2超声检查结果
        1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患者宫腔形态不规则,出现子宫内膜增厚情况,宫腔线有不规则回声;17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中宫腔回声杂乱,子宫形态较为饱满;10例子宫内膜炎患者出现宫体增大情况,子宫内膜线有粗化反应,宫腔内有液体但无回声区;7例子宫内膜下肌瘤患者出现宫腔分离情况,团块边界清晰且向宫腔方向突出;6例子宫内息肉患者公顷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反应,存在水滴状团块物质,有着不对称的子宫内膜增厚问题,可见宫腔积液。
        3结果
        子宫内膜可分为功能层及基底层,其中2/3的致密层与海绵曾属于功能层,会随着卵巢激素分泌发生周期性脱落;靠近子宫基层的1/3内膜被成为基底层,其不会受到卵巢性激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在内外环境影响下会发生病变,其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子宫内膜癌这一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进行早期诊断以明确疾病类型,进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降低疾病危害性[2]。腹部超声检查可帮助临床迅速了解肝、胆管、肾等脏器的大小以及形状变化,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占位的良恶性。将其应用于子宫内膜病变检查中,可全面清晰的展现子宫的病理变化,临床可确定囊肿的位置及包块形状,进而进行病症判断。并且该检查方式不会让患者感到痛苦,易被患者所接受。在部分超声检查中,对患者子宫内膜病变情况进行分析,并加强对该病的图像进行鉴别诊断,可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为后期治疗提供给更科学的指导[3]。
        子宫内膜病变通常具有经期不规律、阴道排液以及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情况,常见病变包括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其中子宫内膜息肉可由慢性子宫内膜炎、宫腔异物等原因引起,其超声诊断特征为高回声,宫腔存在少量积液,息肉直径在10—20mm。子宫内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发炎症,超声表现为回声减弱,内膜增厚但较为模糊[4]。子宫内膜下肌瘤是一种含有少量结缔的组织纤维,其主要是由子宫内膜增生导致,可依据宫腔分离症判定,具体表现为肌壁于瘤团块见存在非常明显的衰减裂隙。子宫内膜增生会出现均匀增厚的内膜区,且增生部位与子宫肌层有着较为清晰的分界,此外还伴有边界清晰的球状光团。子宫内膜癌是由雌激素过度刺激子宫内膜所引起的,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属于高危因素。在超声检查中,局限型患者会出现局部回声的团块现象,且回声不均匀;而弥散型患者会出现弥散性的内膜增厚,且厚度多超过6mm。本次研究中,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构成比为23.1%(12/52),符合率为83.3%;子宫内膜增生构成比为32.7%(17/52),符合率为94.4%;子宫内膜炎构成比为19.2%(10/52),符合率为90.0%;子宫内膜下肌瘤构成比为13.5%(7/52),符合率为87.5%,子宫内息肉构成比为11.5%(6/52),符合率为85.7%,说明腹部超声检查有着较高的诊断符合率。综上,腹部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有着较高准确率,但为避免误诊现象发生,应结合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判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桑志祥. 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123-124.
        [2]薛文丹,王丽.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2019,34(S1):171-172.
        [3]宰丹. 经阴道超声对比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9):134-135.
        [4]童玮萍. 腹部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3):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