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MB总CK比值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文红兵、张剑川、邓大兵、贾旗
[导读] 探究CKMB总CK比值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价值。
        文红兵、张剑川、邓大兵、贾旗
        四川宝石花医院检验科  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目的:探究CKMB总CK比值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因急性心梗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并采取同时期健康成人50例,观察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比值。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均差异显著膂统计学意义(P<0.05);肌钙蛋白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第12-24小时达到声峰,且仅有一个高峰。CK-MB、CK同样在12-24小时内达到高峰,并于24小时后下降。CK-MB/CK比值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最初2-6小时对内便达到高峰,随之下降。结论:肌钙蛋自I联台CK-MB、CK、CK-MB/CK比值在急性心梗中的诊断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钙蛋白I;CK-MB;CK-MB/CK比值;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

        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虽然在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经皮动脉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等治疗措施,可以将疾病的危害减小。但是笔者认为,对待心梗患者应早期作出诊断。有研究表明[1],部分心梗患者早期在发作时不会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单一检测指标的改变,为了早期对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作出诊断,早期实施干预措施,减少致死率,笔者联合了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肌酸激酶(CK)比值四项指标检测对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因急性心梗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并采取同时期心、肝、肾健康成人5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男性有35例,平均年龄(46.35±5.03)岁,女性15例,平均年龄(49.36±6.03)岁,糖尿病患者有32例,高脂血症有31例。对照组男性有32例,平均年龄(49.66±5.71)岁,女性有18例,平均年龄(50.58±6.55)岁。糖尿病患者有24例,高脂血症患者有18例。
        1.2方法
        对已诊断为急性心梗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抽取静脉血,实验组患者在每隔4小时需要再次抽血动态观察指标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肌钙蛋白I、生化仪分析检测CK-MB、CK及CK-MB/CK比值。其中我院采用的标准为:肌钙蛋白正常值低于2.5μg/L、CK-MB不高于25U/L、CK在20-170U/L之间[2]。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7.0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并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比值之间的关系
        两组患者在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动态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的变化情况
        发现肌钙蛋白I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第一个12-24小时达到高峰,且仅有一个高峰。CK-MB、CK同样在12-24小时内达到高峰,并于24小时后下降。CK-MB/CK比值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最初2-6小时内便达到高峰,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其两者比例下降。详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发现CK在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后的12小时-24小时便达到高峰,但由于CK在体内定位比较广泛导致其特异性差,如骨骼肌损伤时该指标也会明显升高。而CK-MB是CK的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心脏组织中,当心肌受到损害时,CK-MB升高[3]。患者血清CK-MB高出正常值4.9~22倍以上。故CK-MB比CK更能反映心脏受累情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CK-MB在临床中判断冠心病的预后及病程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可以动态检测CK-MB指标以了解患者是否会发展为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患者预后[4]。在本次研究中发现CK-MB在12-24小时后达到高峰之后便下降,那在临床中该指标更多用于判断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在对急性心梗进行溶栓治疗时,若冠状动脉血管再通时CK-MB便被排出到外周血液中,那通过检测该指标我们就大致可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并且相关研究表示急性心梗患者病程的严重程度与CK-MB含量的多少存在相关性[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心梗患者中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可以达正常患者的几倍以上,在没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需要结合血清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心电图用以判断疾病及其严重程度。降低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急性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可以综台肌钙蛋白I、CK-MB、CK及CK-MB/CK及心电图结果,并对高危患者采用前瞻性治疗,降低其死亡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宇,彭晓恩,薛铮,etal.联合检测IMA、cTnI、CK-MB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016(002):211-212.
        [2]廖洋.参麦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葡胺对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血清CK-MB、BNP、NPY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016(023):3464-3468.
        [3]王有秀,杨兴唐,冯彩滑,等.高血压患者血清NT-proBNP,CK-MB,Cys-C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年20卷3期,260-262页,ISTIC,2020.
        [4]雷蕾,张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cMyBP-C、cTnⅠ、CK-MB与Myo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003):426-428.
        [5]王宇,彭晓恩,薛铮,等.联合检测IMA、cTnI、CK-MB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
        [6]雷蕾,张娜.急性心肌梗死病人cMyBP-C、cTnl、CK-MB与Myo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第一作者简介:姓名:文红兵     性别: 男   民族:汉
籍贯:四川省南充市 ,出生年月:1977年7月,   学历:本科
        单位: 四川宝石花医院,     科室:检验科      职称:  检验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