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玲
大荔县妇幼保健院 陕西 渭南 7151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应用放射影像学技术的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3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儿各1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X线平片予以诊断,实验组则使用螺旋CT进行诊断,把两组患儿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异物检出指数较高,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肺气肿、肺炎、纵膈位置变化及支气管阻塞检出率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对比发现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应用螺旋CT诊断技术效果显著,能有效检出疾病,具备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放射影像学技术;诊断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儿科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以1到3岁患儿居多,由于患儿年龄不大,吞咽功能还不是很完善,若异物进入到气管和支气管中,则极易出现堵塞的情况,乃至死亡发生。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极易危及生命。故而需实行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断和抢救,抓住治疗时机,挽救患儿生命[1]。为研究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应用放射影像学技术诊断的价值,我院特选取小儿气管-支气管患儿进行分组实验,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30例作为样本,按照随机分配法把3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儿各15例,对照组患儿15例,女患儿6例,男患儿9例,年龄在1~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75±1.42)岁。实验组患儿15例,女患儿8例,男患儿7例,年龄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76±1.43)岁。两组患儿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X线平片平片诊断,选用医用X射线摄片机进行检查,并和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具体状况结合,选取适宜参数,检查患儿纵膈摆动状况护肺部透明度均匀情况,对异物引起的间接象征进行观察。
实验组采用螺旋CT进行诊断,选用美国GE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前,将准备工作做好,引导患儿维持仰卧位,和患儿的具体情况结合,选取适宜扫描序列,以便获取定位片图像。图像获得后,可由专门的医师进行判断与观察,并对图与轴位图进行处理,以便获取最佳结果。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异物检出情况及间接征象,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两组患儿相关治疗数据分析,检出率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异物检出率对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异物检出率对比发现,实验组较高(P﹤0.05),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userUpload/17(5905).png)
2.2两组间接征象检出率对比
实验组40例患儿肺气肿、支气管阻塞、肺炎、纵膈位置变化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userUpload/18(5706).png)
3讨论
气管、支气管异物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如果不及时处理,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临床在治疗上,应先对异物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进行确定,以便为治疗提供参照。临床多使用胸部平片、CT进行诊断,与胸部平片的诊断相比,CT诊断价值比较显著[2-3]。螺旋CT采用气管图像三维立体化,能精确观察异物的大小和形态,精确掌握气管-支气管解剖细节,对病情的分析比较有利,并与患儿实际状况结合,制定适宜治疗措施,安全性较高,在间接征象诊断中,检出能力较强。CT能准确、快速对异物进行定性与定位,有利于异物的取出和治疗,临床诊断价值较高[4-5]。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异物检出率及间接征象检出率均较高,对照组却较低,由此看出,螺旋CT诊断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检查中,实行螺旋CT进行诊断,能有效检出疾病,并可明确间接征象,使用价值较高,完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席举杰.分析放射影像技术在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55+158.
[2]王伟涛.对比分析放射影像技术中普通X线检查和螺旋CT扫描在诊断小儿气管及支气管异物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0):75.
[3]曹参,蔡丽,孙钧,张强.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217.
[4]刘琳,罗文娟,靳光霞.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2):60-61.
[5]黄山峰,朱立春,范磊,汪平生.放射影像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心理月刊,2018(0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