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彭晶晶
[导读] 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研究在控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彭晶晶
        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  571700
        摘要: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研究在控制药物制剂稳定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仍有许多因素影响其稳定性,因此,需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应对。本文结合当前实况,围绕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对策
        安全、稳定与高效是对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而所谓稳定性,顾名思义,即为药物在体外所拥有的稳定性,而从根本上来分析,就是从生产制备到临床应用这一过程中的质量稳定。而对于药物制剂的有效期来讲,就是在特定的储存环境与条件下,可以保障药品质量的具体期限。药物制剂所具有的稳定性,会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另外,稳定性研究还是申请新药的重要指标,所以,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展开研究,对于提高或保障产品质量与安全,有着积极意义与价值。本文就影响其稳定的因素及具体对策探讨如下。
1.药物制剂稳定性类型
        (1)物理稳定性。多指再分散性、均匀性、外观、溶解性、气味等物理性状发生改变。(2)化学稳定性。实际就是药物因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反应、水解反应等),致使药物含量发生改变。(3)微生物学与生物学稳定性。药物制剂因受到污染而出现腐败、变质等情况,从而对其稳定性造成影响。
2.对药物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因素及具体对策
2.1外界因素
2.1.1光线
        诸如维生素A、氢化可的松、核黄素、氯丙嗪、硝普钠及叶酸等对光敏感的物质,见光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化学降解反应。具体的应对方法为:严格避光,采用棕色瓶进行包装,或者是将黑纸垫于容器内,避光贮存,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诸如亚甲蓝、腺嘌呤、肌苷等抗光解剂加入。
2.1.2温度
        依据最新修订的Van't Hoff规则,温度每当升10℃,反应速度会随之增加2~4倍;依据Arrhenius标准方程,即K=Ae-E/RT(其中,T表示绝对温度,R表示气体常数,E表示活化能,A表示频率因子,K表示常数),当温度持续升高时,反应速度常数同样会随之增加。所以,其应对策略为: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将温度降低,并做到无菌操作、冷冻干燥及低温储存。
2.1.3氧
        在水中,氧具有溶解度,而在容器空间当中,存在有氧,对于那些容易发生氧化作用的药物,其无论是在制剂制备中,还是在储存时,都应该尽可能不与空气接触。

当药物出现被氧化情况后,除了会降低效价之外,还会加深颜色,或者是变色,再或者是出现沉淀、产生异常气味,这会对药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含酚羟基药物(水杨酸钠、左旋多巴、肾上腺素等)以及含烯醇类药物(如维生素C等),均容易发生氧化。应对方法为:在使用之前,进行加热处理,将水中的氧去除,然后将惰性气体(比如N2、CO2等)通入到溶液当中以及容器空间中,固体制剂进行真空包装,将协同剂、抗氧剂等加入其中。
2.1.4金属离子
        针对金属离子而言,其对于一些药物的氧化,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制剂当中的微量金属离子多来源于容器、溶剂、原辅料以及操作中所用到的工具等。应对方法:采用有着更高纯度的原辅料,在操作过程中,禁止使用金属器具,另外,将磷酸、枸橼酸、依地酸盐等螯合剂加入,或者是与抗氧化剂联用。
2.2.5包装材料
        通常情况下,会将药物贮存在室温环境中,其多受空气、湿度、受热及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在选择包装材料上,还是在包装设计上,都需要将此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排除掉为目的,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现实需要,将包装材料与药物间所存在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当前,比较常用的包装材料由金属、塑料、玻璃及橡胶等,针对玻璃而言,其有着比较稳定的理化性质,通常不会于药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不透气,因而是一种比较常用且安全的包装材料。但一些玻璃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碱性物质,或者是脱落不溶性碎片,掺入到药液当中,从而影响到注射剂疗效。针对那些对光线比较敏感的药物,可选用棕色玻璃容器,但是由于棕色玻璃当中有着较高的含铁良,针对水杨酸钠等遇铁离子易出现氧化变色的药物溶液,在储存时,不适合使用棕色玻璃容器。针对塑料容器而言,其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轻,方便运输,但也有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吸附杂物、不隔水及透气等。橡胶当中的一些成分会溶于药物当中,从而对药液造成污染。金属材料容易腐蚀药物。需根据具体制剂品种,选用与之相适宜的包装材料。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药物制剂稳定性还能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制成难溶性盐及优化生产工艺等方式来加以提高,比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固体制剂,可将其制备成膜剂(比如硝酸甘油),或者屙屎制成微生物A等包合物或者微囊。
2.2处方因素
        针对制剂的处方因素而言,比如赋形剂、离子强度、pH值、溶剂等,均会对药物制剂稳定性造成影响。应对思路为:对最稳定的pH值予以明确,用碱或者酸调节值最稳定的范围,所用碱或者酸最好是体系当中已有的,或者依据现实情况,使用合适缓冲体系与溶剂。
3.结语
        综上,提高药物制剂稳定性有助于强化其生物学、化学、物理及微生物学性质,而通过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能够对制剂性质或者原料药在光线、温度等因素影响下伴随时间改变所呈现出的规律,因而能够为明确有效期、运输条件、储存、生产及包装等环节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临床应用的按安全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欧阳和平. Foxpro/VFP在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000(016):77-79.
[2]陈建明, 邓莉, 黄硕, 等. 药剂学药物制剂稳定性实验改进[J]. 药学教育, 2017(02):43-45.
[3]刘音贝, 杨世林. 药物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 医药前沿, 2019, 009(014):232-233.
[4]朱富根. BASIC语言求算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参数的程序[J]. 中国药业, 2018, 017(011):38-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