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翔
大方县中医医院 贵州省毕节 551600
摘要: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易发,为小儿常见病。笔者自拟银蚕汤内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银蚕汤;体会
外感发热即是指外感因素(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病在肌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易发,为小儿常见病。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笔者自拟银蚕汤内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通常认为外感热病的原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还有疫疠之气(杂气、戾气、异气)等多种,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因人体一时性抵抗力不足或素体虚弱,而外邪由皮毛或口鼻而入,激发相应的病理反应。
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其一般发展规律是由表入里、由寒变热、由实转虚[1]。
2、辩证分型
与成年人不同,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具有肺脏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神气怯弱等的生理特点,故每当季节、气候变化,寒暖失常,饮食不当,或受外界强烈刺激,每因闻大声喧叫,或咋见怪异之物等,皆会造成人体抵抗力减弱,感染时邪病毒而发病。同时也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常常可影响其他系统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故小儿感邪之后,变化相当复杂,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实践中,主要根据吕承全教授将四季外感归属三型诊治模式的经验[2],也将小儿外感发热分为下面三型:
(1)、消化系统感冒引起的发热 盛夏,孟秋湿热交蒸,因多喜贪食冷饮瓜果,易患外感夹饮食停滞而发热;孟春气候寒冷,人体腠理致密,易患外感风寒,寒郁化热,同时可能兼胃满腹泻。
(2)、呼吸系统感冒引起的发热 春季,夏季易感受风热、暑湿等病邪;秋季,易感时令温燥之邪;冬季为外感寒邪之多发季。
(3)、神经型感冒引起的发热 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不耐外界刺激,每因闻大声喧叫,或咋见怪异之物,而罹患发热疾病。
3、治疗用药
临床上,小儿外感发热相当复杂,感邪之后,除风寒、风热主症外,还有寒热夹杂症、夹痰、夹滞、夹惊等兼症。笔者根据史氏[3]治疗小儿外感“一解,二清,三祛,四和”的组方施治用药之法:以解表祛邪为君,清热宣肺为臣,祛湿健脾为佐,和胃消滞为使。常用药物为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石膏、厚朴、炒僵蚕、麦芽、草果、槟榔、马勃、甘草、炒麦芽、藿香、半夏曲、炒枳实等。据此,笔者自拟银蚕汤(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石膏、厚朴、炒僵蚕、麦芽、草果、槟榔、马勃、甘草),内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典型病例
病例1
黄 某,男,7岁,于2020年7月14日就诊,患儿家属代诉患儿昨日进食雪糕后声音嘶哑,随即出现咽痛,畏寒、发热,头身疼痛,恶心欲呕,腹满纳差等不适。测体温39.6℃,当时就诊于当地县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C反应蛋白:44mg/L,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予口服阿莫西林颗粒、清开灵颗粒、蓝芩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液(具体服药剂量不详)等药物治疗5天后仍反复高热,最高体温达40.5℃,咽痛等症状无明显缓解,后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处。刻下症:精神稍差,面红耳赤,诉头痛,咽痛,吞咽困难,口渴欲饮,测体温39.2℃,咽部明显充血红肿,扁桃体Ⅱ度肿大,局部可见散在脓点,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浮数。
中医诊断为:乳蛾,证为风热夹湿邪阻滞证,邪在中上焦,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化湿行滞为法。方以自拟银蚕汤:金银花15g ,连翘8g ,黄芩6g ,黄连3g ,石膏15g(先煎),厚朴5g,炒僵蝉5g,麦芽10g,草果6g(后下) ,槟榔5g,马勃5g(包煎),甘草5g。三剂,上药每天1剂,隔水炖,日两次服用,嘱宜清淡饮食,忌油腻辛辣之品。三天后电话回访得知患儿服中药1剂后身热渐退,咽痛缓解,饮食渐增,2剂后诸症消失。
病例2
詹 某 男、1岁1个月,2020年8月23日就诊,患儿母亲代诉患儿2天前出现哭闹,食欲不振,烦躁不安,夜眠差,易惊醒,测体温39.0℃,在家自服退烧药(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药后汗出热退。可4-5小时后体温又开始上升,如是反复几近三天,遂就诊我处。刻下症见:精神萎靡,哭闹不宁,身热,测体温38.9℃,咽部充血,局部可见多个红色疹子,舌质偏红,舌苔薄微黄腻,指纹达于气关,色淡紫隐隐。辩证为神经型感冒引起的外感风发热。治以疏风清热,定惊,和中消滞化浊,方以自拟银蚕汤:金银花8g,连翘5g,黄芩5g,黄连2g,石膏8g(先煎),厚朴3g,炒僵蚕3g,麦芽8g,草果3g (后下),槟榔3g ,藿香5g,甘草5g。二剂,上药每日1剂,隔水炖服,每日4-6次,每次10-15ml。于2020年08月26日复诊,患儿已无发热,进食可,夜间安静,无惊醒,咽部红疹消失。患儿母亲诉患儿服药后出现大便稍清稀,日4-5次,但未影响患儿精神,考虑药物偏于苦寒,故原方去石膏、黄芩、黄连,加入半夏曲、生姜一片以化湿温中。处方如下:金银花8g ,连翘5g,厚朴3g ,炒僵蚕3g, 麦芽8g,草果3g (后下),槟榔3g,藿香5g,甘草5g,半夏曲5g,生姜一片。二剂,隔水炖服,日1剂,每日4-6次,每次10-15ml。于2020年08月29日电话回访患儿家属,诸症已除,患儿恢复正常。
5、讨论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是因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而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口问》有“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明确指出了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小儿外感的内因主要是小儿形气不充,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后天失调,造成脾胃虚弱,正气亏虚,更易感邪;小儿饮食不知自节而伤食,积食化热而伤脾,土虚不能生金,肺卫外失职,而风寒易侵;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极易感受风邪,若为阴伤阳亢之体,极易化热生风;小儿得病极易传变,也就是“小儿易虚易实”。所以无论是风寒、风热,还是燥邪、暑湿之邪等“六淫”,皆可以成为小儿外感的外因。小儿感冒多有兼夹之证,夹食滞证为最常见,可见苔腻,腹胀,纳差,嗳气,面赤等;夹惊者可见惊惕或抽搐;夹热毒者可见咽喉肿痛化脓等;夹痰者可见咳嗽气促,喉中痰鸣等。治疗应以上述辩证论治,以疏风清热为原则。以解表祛邪为君药,清热解毒为臣,佐以祛湿健脾之药,使以和胃消食之药,这样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笔者自拟银蚕汤采用金银花、连翘、马勃为君,共凑清热解毒,疏风散热之功。其中连翘能消肿散结,两药合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马勃又能利咽,止血,主要用于咽喉肿痛。黄芩、黄连、石膏清热泻火为臣,黄芩、黄连、石膏均为清热泻火之品,三药合用,以泻中、上二焦之邪热为见长,石膏还能除烦止渴。佐以厚朴、槟榔、麦芽、草果、僵蚕等行气消食,健脾化痰除湿,息风止痉之品。以主治食积气滞、痰滞、湿滞,胸腹胀满、气粗喘急、预防抽搐、惊厥症发生等;同时防黄芩、黄连及石膏之苦寒太过。甘草为使以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凑疏风清热,祛湿健脾,和胃消食之作用。本方祛邪与扶正兼顾,熔清,解,祛,和四法于一炉。
[参考文献]
[1]万友生.万氏热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0.
[2]文 彬,贺松其.外感热病证妙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6.
[3]史来恩.史氏儿科疗法真传:祖孙九代人的临证心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2.
姓名:田晓翔,性别:男,出生年月:1974,09,22,贵州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职称: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大方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