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捷汤临证心得体会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田晓翔
[导读] 三捷汤出自《医学传心录·七般疝痛在厥阴》,其功能主治为肝经湿热之气下注,不得泻越
        田晓翔
        大方县中医医院  贵州省毕节   551600
                
        摘要:三捷汤出自《医学传心录·七般疝痛在厥阴》,其功能主治为肝经湿热之气下注,不得泻越,或为偏坠,或为疝痛。笔者在临床中,将本方加减化裁后大量应用于治疗肝气不疏、气滞不畅引起的尤以少腹不适为主症的患者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三捷汤;《医学传心录·七般疝痛在厥阴》;心得体会
        三捷汤出自《医学传心录·七般疝痛在厥阴》[1]。原方组成:青皮、当归尾、香附、柴胡各一钱,官桂五分,槟榔、橘核、木通、赤茯苓各二钱,大茴香(微炒)、紫苏各七分,黄柏三分,炒荔枝核七个,生姜一片。其功能主治:肝经湿热之气下注,不得泻越,或为偏坠,或为疝痛。用法用量:水煎,空腹热服。水三盅,煎一盅,空心热服。笔者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运用三捷汤治疗多种疾病,常有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效。现将笔者运用三捷汤的一点心得体会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典型病例
        1.1 偏坠
        案例一:李某,男,30岁。中学教师。病史:右侧阴囊肿大下垂伴疼痛20+天。20+多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阴囊肿大下垂疼痛,于县人民医院住院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刻下症:右侧阴囊肿大下垂伴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痛引小腹部,尤以站立或行走过久后较剧。查舌苔稍黄厚腻,舌边尖偏红,脉弦。右侧阴囊肿大下垂,稍红,睾丸肿大,睾丸上部可触及硬结,质地如触鼻尖,明显触痛。
        辩证:偏坠之名,首见于《中藏经》卷二。该病多因痰湿、瘀血、食积、或肝火亢盛所致。症见患者单侧睾丸肿大,疼痛下坠等[2]。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厚味,性格急躁,造成肝气不疏、肝经湿热过甚。由于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故湿热随肝经循行部位下注入阴器,湿性重浊,湿热蕴结而造成局部气血不通,故见阴囊肿大下垂疼痛,痛引小腹。
        方药:青皮6g、当归尾12g、香附9g、柴胡10g、肉桂2g(后下)、槟榔15g、盐橘核15g、木通3g、茯苓15g、八角茴香5g、紫苏子10g(包煎)、黄柏20g、炒荔枝核15g、生姜一片。七剂。上方每日一剂,水煎,日三次服用。方中柴胡、青皮、橘核、荔枝核、香附、茴香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与行气诸药合用,一理气一和血,互补为用,气血共理,则疏肝和血、止痛之力增强。更有荔枝核配橘核:荔枝核善走肝经血分,功擅行气、散寒、止痛;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气,散结止痛。二药合参,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散结消肿之功益彰。妙在方中肉桂与黄柏的配伍,黄柏苦寒,清相火而燥湿坚阴;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肾阳,益火消阴,两药相须为用,温阳化气而不生邪热,能使阳入于阴,燥湿清热而不寒滞,使阴出于阳,对气化不利、湿热内停所致症状效果显著。一周后复诊,诉疼痛感明显减轻,若不是久站或劳累,已不觉疼痛。查阴囊肿大较前明显减小,睾丸轻微触痛,唯睾丸硬结变化不大,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山慈菇20g、皂角刺15g两味药加入原方。既进14剂后痊愈。
        本案患者笔者几乎只采用原方,即可收到可靠疗效。临床中笔者还推广运用于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症、痛性结节等,前列腺疾病有小腹胀痛症状者,疗效皆较显著。
        1.2痛经
        张某,女,22岁,学生。病史:痛经3+年。

因3+年前夏天正直月经期前一天和家人怄气,负气外出食饮大量冰冻啤酒所致,以后每次月经前或经期即出现腹痛。刻下证:经前或经期即出现腹痛,痛胀相兼,或胀过于痛,尤以小腹坠胀较明显,严重卧床不起。经行不畅,或有暗黑色血块,曾多方求治中、西医。但疗效不显,治疗后当月痛减,下月来潮时又疼痛如故。查:舌质淡、苔微黄,脉弦。
        辩证:患者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而血行不利;又因食饮生冷,造成寒邪留滞胞宫,故血行不畅,经暗有块。肝气不疏,寒邪阻滞以致血行不畅。“不通则痛”而发痛经。
        方药:青皮6g、当归尾12g、肉桂2g(后下)、醋香附9g、柴胡10g、槟榔15g、延胡索15g、木通3g、茯苓15g、八角茴香5g、紫苏子10g(包煎)、黄柏20g、生姜一片。七剂。上方每日一剂,水煎,日三次服用。嘱其经前七天开始服用,连用三个月经周期。三捷汤能行气疏肝,活血止痛调经,专治肝经郁滞所引起诸痛。方中茴香配当归,茴香长于温肾暖肝,行气止痛,除下焦寒湿气滞;当归善于补血和血,调经止痛。两药配伍,可增强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妇女少腹冷痛、痛经、经闭等。后随访已完全治愈,痛经不再发作。
        1.3 少腹痛
        蒙某,女,60岁,务农。病史:腹痛连及腰痛10+天。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连及腰部疼痛,不能直立。刻下证:腹痛呈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加重,少腹胀满疼痛,有重坠感,平卧时减轻,连及腰部疼痛,不能直立行走。本院作腰椎间盘CT提示:L3/4、L4/5椎间盘膨出并中央型突出。查:全腹疼痛拒按,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麦氏点压痛阴性。舌质淡,脉弦。
        辩证:少腹隶于厥阴肝经,因肝郁气滞,血行不利而见腹部、少腹部胀满疼痛,重坠感。腰为肾之府,本与肝关联不大,但因腰有“痼疾”存在,《内径》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腹痛连及腰痛一起发作。
        方药:青皮6g、当归尾12g、炒荔枝核15g、盐橘核15g、香附9g、柴胡10g、肉桂3g(后下)、槟榔15g、狗脊片15g、八角茴香5g、紫苏子10g(包煎)、黄柏20g、怀牛膝15g、生姜一片。三剂。上方每日一剂,水煎,日三次服用。方中荔枝核配橘核:荔枝核善走肝经血分,功擅行气、散寒、止痛;橘核沉降,入足厥阴肝经,功专行气,散结止痛。二药合参,专入肝经,直达少腹,祛寒止痛之功益彰。三剂后,患者腹痛痊愈,腰痛症状亦明显减轻。后用补肝肾,强筋骨之法将息调理治疗而腰痛而愈。
        2小结
        三捷汤证缘于肝经湿热之气下注,不得泻越,或为偏坠,或为疝痛而设。方中大量使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药物,又设活血补血、暖肝之品,是治疗肝气不疏引起的诸证不适良方。其中含有很多经典药对,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如:荔枝核配橘核;青皮配柴胡;香附与紫苏、当归的配伍;茴香与肉桂、荔枝核、当归的配伍;黄柏配肉桂等。
        在临床运用中,笔者大量将本方加减运用于肝气不疏、气滞不畅引起的尤以少腹不适为主症的患者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以笔者经验,凡在临床中见小腹胀痛一证,不必过问舌脉,只要紧紧抓住肝郁气滞这一病理机制,即可辩证使用本方进行加减化裁治疗,俱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劲草,高丽娜.医学传心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4.
        [2]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7.
        姓名:田晓翔,性别:男,出生年月:1974,09,22,贵州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职称: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大方县中医医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