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杨莹
[导读] 分析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及时有效干预提供参考
        杨莹
        南部县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分析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及时有效干预提供参考,以保障母婴安全。方法:对本院妇产科于2019年09月--2020年09月纳入的100例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并纳入研究组,同时另选取100例非妊娠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并纳入常规组。对比观察两组凝血指标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常规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常规组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掌握孕妇凝血与纤溶功能,避免孕妇分娩时以及产后大出血,达到保障母婴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功能;临床检测
        妊娠时期比较特殊,处于妊娠阶段的妇女,普遍存在雌孕激素增高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孕妇肝脏代谢、性激素分泌,甚至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衡,特别是临产期,极易因为纤维蛋白增高、凝血因子水平提高、纤溶酶量减少而导致临产孕妇血液高凝,进而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大出血以及血栓形成风险[1]。基于此,为了及时有效预防上述问题的出现,积极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功能,临床意义重大。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主要观察对象为100例临产期孕妇,并将之纳入研究组,纳入时间为2019年09月--2020年09月,年龄范围23-36岁,均龄(27.6±6.5)岁;妊娠时间40-42周,平均(41.8±0.6)周。与此同时,另抽选100例非妊娠的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并纳入常规组,年龄范围22-37岁,均龄(27.7±6.6)岁。均在征得当事人同意下签署研究知情书。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凝血障碍、近7d曾用过抗凝血药物。各组基础资料经临床统计学检验,结果P值>0.05。本研究与《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相符。
        1.2方法
        检验所有观察对象的凝血功能。检验仪器为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严格操作。选取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观察对象2ml静脉血,充分混合之后置于室温中,离心5-10min,每分钟转速3000r,分离血浆,然后在2h之内检测观察对象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
        1.3观察指标
        纤维蛋白原参考范围2-4g/L;D-二聚体参考范围<0.6mg/L;凝血酶原时间参考范围9.8-14s;凝血酶时间参考范围14-21s、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参考范围21-36.5s。
        1.4数据统计处理
        将本课题研究获得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导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并进行数据检验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及X2检验,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检验水准α设置为0.05,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以(P<0.05)为主。
2.结果
        相较于常规组而言,研究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更高,凝血酶原时间更短(p<0.05);但是在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方面,研究组与常规组无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人体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凝血酶时间主要反映人体凝血所有途径中纤维蛋白原有无质或量的改变,警惕抗凝物质的出现以及纤溶现象[2]。若是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延长,则说明人体凝血功能减弱、受损,凝血欠佳;若是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说明人体中纤维蛋白质无法正常合成,进而导致凝血活性低表达,无法充分凝血而增大出血几率;若是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说明凝血功能增强[3]。此次对照观察,发现研究组纤维蛋白原更低,凝血酶原时间略长,提示临产孕妇机体血液高凝状态明显。而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无差异(p>0.05),这可能与个体凝血因子差异或者是样本量纳入过少有关。除此之外,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D-二聚体属于纤维蛋白终末产物,主要通过纤溶酶水解作用产生,主要反映人体继发性纤溶功能,水平越高,提示血栓发生率越高;与此同时,D-二聚体指标与血液凝固状态、出血风险也具有密切的关系,过高的D-二聚体水平提示人体内纤维蛋白频繁降解,纤溶系统在DIC时被激活而升高D-二聚体,故而检验D-二聚体水平是临床准确诊断DIC的关键,值得被临床用来判断临产孕妇分娩结束后出血倾向[4]。除此之外,纤维蛋白合成与纤维蛋白原关系密切,能够进一步促使血小板加强聚集黏附力,升高血黏度并加强止血作用,说明临产孕妇体内血液生理性高凝,属于保护作用,在胎盘剥离子宫后,可充分发挥修复作用,保证胎盘娩出完整[5]。纤维蛋白原水平一旦升高时,血液凝固期间,便会增多所需酶促反应底物,进而导致血小板大量聚集,升高血黏度,加快血栓生成;分娩过程中以及分娩结束后,也会增大出血风险,减少孕妇血容量,诱发血栓、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危及到产妇安危。
        总而言之,凝血功能检测在临产孕妇群体中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能够及时为临床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值得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赵花,田玲,沈禾,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07):883-887.
[2]孙静.D二聚体和凝血功能检测在孕妇产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9):139-140.
[3]刘石长,谢香萍,李小花.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检验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57-59.
[4]冼肖英,陈华干.正常妊娠妇女不同时期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06):170-173.
[5]叶丽娜.监测孕妇产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03):171-173+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