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疫情期间肺炎患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抽取2020.01-2020.03新冠高发期间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期的共5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SAS及S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平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新冠高发期间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期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更符合其需求,值得采用。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护理;体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2019年12月在中国武汉首次爆发的一场疫情,由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2月11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1]。新冠病毒虽来源仍未明确,但具备在人和人间传播的能力。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常具有以下症状和体征:乏力、发热、干咳、咳痰等,较多患者病情轻,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属危重症,可导致死亡[2]。对于新冠肺炎期间类似症状的肺炎患者需在医院接受单人隔离住院治疗,并需要接受医学观察,受疾病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常存在程度不一的负面情绪和应激反应,因此,对症治疗的同时加强有关护理工作对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其应激反应意义重大。本文就新冠高发期间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期的护理方法开展分析,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56例2020.01-2020.03新冠高发期间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期,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中28例纳入对照组,余下28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共16例,女性共12例。年龄范围在6-75岁,均值(41.24±10.36)岁。观察组中男性共17例,女性共11例。年龄范围在5-78岁,均值(41.32±10.28)岁。两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均衡性较好(P>0.05),数据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含病情观察、健康宣教以及饮食生活指导等。观察组予以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首先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均予以单独一套生活用品,并对患者的用品进行消毒,加强对患者个人卫生情况的管控,使用具有消毒作用的洗手液进行消毒,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手卫生(七步洗手法),正确佩戴口罩的方式以及佩戴过口罩的正确处理方式。(2)心理支持:注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地区的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和对口支援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组成服务队,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给患者和医务人员等开展心理疏导、心理救助与精神医学干预等心理援助服务;给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鼓励其说出自身的顾虑,对于困惑不解和担心害怕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讲解;营造安全的环境,允许患者自由地表达情感,对患者情绪表达表示理解和接受;与患者病情相结合,与患者一起探索和讨论负面的情绪反应,采用一些方法(放松技巧、发泄疏导技术、聚焦技术等)缓解其不愉快情绪;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如婴幼儿首先稳定其家长情绪,引导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借助玩具、游戏等方式缓和患儿的情绪;对于老年人,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同时由于大部分老年人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为担心医疗费用昂贵,此时护理人员可说明此次所有医疗费用均可报销,告知疾病的可治愈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3]及焦虑自评量表(SAS)[4]对患者实行抑郁、焦虑程度测评。SDS及SAS包含4级评分,含括20个类别,可准确反映患者抑郁及焦虑程度,有5个负向评分项目及15个正性评分项目。分数越低代表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越好。于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及S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平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userUpload/0(5152).png)
3 讨论
新冠病毒肺炎具有较强传染性,确诊或疑似患者均需进行隔离观察,在留观隔离期间,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会影响其治疗及护理配合度[3]。因此需充分做好患者留观隔离期间的各项护理工作。
本研究通过对新冠高发期间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期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如下:当患者初次进入隔离区时,其主要表现为茫然失措,对否认自己患有疾病,甚至采取攻击性的行为排斥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在此时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能积极配合相关检查和治疗工作开展;而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患者会陷入焦虑、恐惧、敏感和绝望等情绪中,自身充满无助感,此时予以患者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快速进入适应期,使其逐渐开始接受现实,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和检查;同时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护工作,可以增强患者体质及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对于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对新冠高发期间肺炎患者在医学观察期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减轻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更符合其需求,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王朝辉,陈丽丽,李丽,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5):1015-1018.
[2]胡德英,刘晓虹,刘义兰,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心理护理专家共识[J].护理学杂志,2020,35(15):1-6.
[3]杨蓓,王庆天,张兰,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潜在类别分析[J].护理学报,2020,27(17):61-66.
[4]张彦敏,周小东,温晓华,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激性心理障碍特点及心理疏导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2020,33(7):27-30.
[5]汪晖,黄丽红,胡露红,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心理应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0,35(15):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