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李红梅
[导读] 目的:探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李红梅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    216002
        【摘要】目的:探究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符合该病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30)例和实验组(n=30)例。给予常规组一般治疗方式;给予实验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治疗,常规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6.17%)显著低于实验组(97.87%),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后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者的情绪、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建议临床推广采纳。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康复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

        临床显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一般治疗模式,效果不佳,因此,需寻求更专业、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据上述内容开展如下研究。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治疗效果显著,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符合该病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n=30)例和实验组(n=30)例。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39-78岁,平均年龄为(56.4±5.2)岁;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57.2±4.9)岁,两组患者均为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常规组一般治疗方式,给予实验组康复治疗方式。具体内容如下:(1)饮水及排尿:记录患者每日饮水出入量,叮嘱患者每日定时、定量饮水,饮水量在350ml/次,饮水后2-4h内定时排尿等,如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用手指叩击患者的耻骨,或者抚摸患者的大腿内侧及会阴区的皮肤,对尿道及周围组织进行刺激,促使排尿。必要时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间歇导尿干预,残余尿量少于80-100ml时停止导尿。(2)运动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协助患者做叩背、翻身等练习,针对长时间卧床患者实施按摩训练。辅助一下床患者进行走路、上下楼梯等运动练习。多跟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增强治疗信心。(3)针灸疗法,给予患者手感针或电针刺对患者的中极、命门、膀胱俞、大椎等6-8个穴位处实施针刺。根据患者实际症状,对患者的委中、阿是穴、三阴交、太溪、足三里、昆仑等穴位实施针刺。针对逼尿肌活动减弱者,可在针灸过程中可结合电刺激,直接作用于膀胱及骶神经运动支,经皮电刺激或经直肠电刺激,促进逼尿肌收缩,从而达到促进排尿目的。(4)西医药物治疗:对逼尿肌松弛患者,给予胆碱能制剂(氨基甲酰甲基胆碱能制剂40-100mg/d),可增加逼尿肌张力,促进膀胱收缩。(5)中医药物治疗,患者由于脊骨、背部受伤产生脊骨痛等情况,脊髓损伤后的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患病早期,主要症状表现为局部肿胀及剧烈疼痛等,应服用活血止痛汤、复元活血汤、七厘散等药物;淤肿较重的患者,可增减服用止痛汤、桃仁承气汤等;病情中期可服用紫金丹、接骨丹等药物;病情后期可服用调肝补肾、益气养血的八珍汤和圣愈汤等药物。主要治疗患者四肢无力、肝肾不足、腰腿酸痛以及气血两虚等症状。如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血不荣筋等症状,应增加服用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药物。
1.3 研究指标
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
        生活质量评分主要采用SF-36量表作为判定标准,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等,项目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其生活质量越高。
        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经治疗,患者排尿不畅,膀胱肿胀、气血不足等症状均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排尿不畅,膀胱肿胀、气血不足等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1.0。“±s”描述计量数据,t检验,(%)描述计数资料,x2检验,以α=0.05为检验判定标准。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
        经治疗,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经治疗,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6.17%)显著低于实验组(97.87%),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是指尿液停留在膀胱内不能排出的一种临床症状,部分膀胱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可直接引起尿路感染及肾功能衰竭等,导致患者截瘫或者死亡。我国脊髓损伤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身心健康,该病病情复杂,且容易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治愈困难,而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是一种最常见、且对患者影响较大的一种并发症障碍之一。临床结果显示[2-3],我国在康复治疗配合中医传统治疗中,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显著效果,主要以综合的康复治疗为主、配合传统的中医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还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经治疗,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效果显著;治疗总有效率(97.87%)显著高于(86.17%)。
        综上所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后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患者的情绪、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建议临床推广采纳。
参考文献
[1]边静, 张为民, 王宇峰, et al.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5(01):108-112.
[2]张胜利, 赵承奇, 李勇. 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v.15(11):145-146.
[3]侯艳.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9, 005(004):P.238-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