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效果差异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李春林1 赵娟2
[导读] 目的:立足于临床实践,探寻糖尿病胰岛素科学合理的给药方式
        李春林1  赵娟2
        射洪市太和街道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四川 射洪市   629200
        射洪市中医院2  四川 射洪市  629200
        摘要:目的:立足于临床实践,探寻糖尿病胰岛素科学合理的给药方式。方法:随机从消化内科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治疗的糖尿病病案中抽取64例老年患者,均选择胰岛素进行治疗,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多次皮下注射)与实验组(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对比两组病情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血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给药方法,可有效控制血糖,优化预后,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给药方式;胰岛素泵
        临床上,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食、消瘦等,严重时可能会引发血管及神经类疾病,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有学者[1]提出了在糖尿病治疗方案推行五驾马车,分别为运动锻炼、健康教育、血糖水平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其中药物治疗占据重要位置,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药物主要分为胰岛素注射与口服降糖药物,其中胰岛素注射治疗较为常见,然而药物选择、给药方式是血糖控制主要影响因素。对此,本研究选取特定对象,分组应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验证出最恰当的给药方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2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糖尿病患者实施观察,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建立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2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3.8±3.4)岁,病程时间1-10年,平均病程(5.1±2.3)年;实验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2±3.5)岁,病程时间1-12年,平均病程(5.7±2.4)年。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诊断标准,且排除重大系统性疾病者,参与患者均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无意识障碍与精神类疾病。经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胰岛素注射液选用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共同研发的,采用罗氏血糖仪监测血糖。对照组采取多次皮下注射方式,分别在每天三餐前半小时注射胰岛素,注射量为0.5U/(kg·d),其中一半为基础量,一半为追加量,可基于患者病情适当增减基础量与追加量,并监测血糖变化。实验组则采取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方式,把胰岛素泵导管同埋置在患者皮下的针头相连接,持续24h注射药物,初期药物控制在0.5U/(kg·d),餐前可适当增加胰岛素剂量,且把基础剂量调整为0.25U/kg,三餐前均匀分配追加剂量。在治疗期间,应对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留意观察,治疗周围为3周。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后FPG、2hPG、HbA1c。其中,FBG与2hPG水平采用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测定,而Hb Alc则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2]。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下开展的,该软件中n代表的是患者的例数,以平均数表示计量资料,对应用t值进行检验,当检验结果P低于0.05时,表示统计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FBG、2hPG、Hb Alc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经过治疗后,两组病例FBG、2hPG、Hb Alc均有所降低,但是实验组FBG、2hPG、Hb Alc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1所示: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表示与对照组相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
        3讨论
        胰岛素是一种典型的降血糖激素药物,可加快葡萄糖渗透到肌细胞中,一些被氧化分解,为人体给予所需能量,一部分合成糖原,有效储存,进而有效降低血糖[3]。相比于口服治疗,胰岛素注射治疗疗效更优。而多次皮下注射方式,血糖符合目标范围的时间较长,极易出现低血糖情况,治疗效果差强人意。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方式,对人体生理胰岛素的分泌进行模拟,从而有效缓解患者机体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能够基于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迅速降低血糖。另外,应注意剂量的控制,胰岛素使用包括降糖期、减药期、维持期三个阶段,其中降糖期所需剂量最大。为了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应优先选择胰岛素泵注射方式,可在三到五天内确保血糖处于标准范围内。然而,短期控制血糖并不现实,极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不利于身心健康。对此,应基于自身身体适应力来选取最佳的用药方法及计量。减药期,应继续注射胰岛素至少三个月,避免血糖反弹,当控制良好时可适当地减少剂量。在维持期间,规律性生活已经形成,药物相对稳定,可根据生活细节与血糖控制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当出现感冒、失眠现象时,应注意血糖监测,避免出现意外。综上,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方式可对正常胰岛素分泌进行有效模拟,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新宁,王大立,汤欣,董华,王南晔,张倩.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差异[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1):86+88.
        [2]杨宇璇.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5):211.
        [3]李鹏,张银娜.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9):20+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