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在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李秀春
[导读] 目的: 探究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应用效果
        李秀春
        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省绵阳市621000

        【摘要】目的: 探究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应用效果。方法: 以笔者单位新生儿科接收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为观察对象,于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开展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选取67例早产儿为观察指标,选取67早产儿为参照指标,观察喂养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母乳喂养初始时间、添加剂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早产儿宫外生长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护理中开展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可促使早期母乳喂养,合理增加添加剂,促使早产儿生长发育。
        【关键词】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超低体质量;早产儿;护理效果
        超低体质量早产儿主要是指娩出后体重低于1000克早产儿,因早产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机体生长发育较为缓慢,极易导致发育不良等情况,针对超低体质量早产儿开展有效的喂养管理措施尤为重要[1]。因早产儿胃容量较小,机体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健全,胃酸分泌力较低,早产儿喂养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现本研究笔者为提高我院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存质量,特开展系统化喂养管理举措,开展平行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笔者单位新生儿科接收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为观察对象,于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开展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选取67例早产儿为观察指标,其中男37例,女30例,胎龄均低于37周,胎龄均值(35.14±0.35)周;于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传统喂养方式,选取67早产儿为参照指标,其中男36例,女31例,胎龄均低于37周,胎龄均值(35.16±0.32)周;将2组早产儿资料做统计校验,差异均衡(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喂养方式,遵医嘱给予早产儿喂养,加强病房巡视;研究组采用系统性喂养管理策略;(1)开展早期喂养:针对母乳喂养优势对孕产妇进行讲解,建议开展母乳喂养的方式,依据孕产妇机体恢复情况、初始泌乳情况及早产儿机体状况,合理选取喂养方式,建议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举措,于早产儿娩出后,针对其喂养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要求科室内储备多种乳品情况,确保其乳品采集、保存、加温、哺乳等一系列流程,符合喂养安全管理举措,确保人工喂养开展安全性[1];(2)母乳喂养管理:产后辅助孕产妇进行初始泌乳,针对母乳喂养开展有效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于娩出后,借助吸奶器,指导孕产妇充分掌握吸奶技巧,于产后六小时之内,确保初始泌乳,进行母乳喂养,利于子宫收缩,利于加强早产儿与孕产妇之间的情感沟通,利于新生儿情感发育[2];(3)指导孕产妇如何怀抱新生儿,采用袋鼠妈妈处护理的方式,给予早产儿安全感,有效加速早产儿体循环代谢,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发育,可于短时间内快速排泄胆红素等,降低病理性黄疸发生情况;于母乳喂养期间,需加强母乳成分分析,借助母乳分析,针对母乳中的热量、脂肪、糖分、蛋白质等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明确母乳成分,并于营养师指导下合理添加母乳添加剂;于喂食后及时进行拍嗝,有效加强机体代谢,促进胃肠功能的吸收,有效稳定新生儿心率及血氧饱和度[3]。
1.3评价标准
        记录比对2组早产儿母乳喂养初始时间、添加剂使用时间;于早产儿住院期间,观察新生儿宫外生长延迟及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率。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 2组早产儿喂养情况统计
        研究组早产儿母乳喂养初始时间、添加剂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行统计校验,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2 2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统计
        研究组早产儿宫外生长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率高于对照组,行统计校验,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超低体质量早产儿机体免疫力较低,对临床护理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考虑早产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于娩出后需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以确保机体健康发育,早期符合出院指征,优化有限的医疗资源,开展有效的喂养策略尤为重要。系统化喂养策略作为临床新生护理重要举措,于临床护理开展期间,积极调动孕产妇、早产儿及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开展有效的家庭支持体系,鼓励进行母乳喂养,借助袋鼠妈妈护理等方式,加强孕产妇及早产儿的情感沟通,利于早产儿情感发育;同时,借助系统化喂养管理措施,可有效加强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完善,于住院期间增加体质量,通过高质量喂养,促使胃肠道结构功能的成熟,加强早产儿肠内喂养耐受力度,有效降低生长迟缓等情况发生,促进机体循环代谢,促加速胎粪排泄,避免病理性黄疸等不良事件发生,利于宫外生长发育[5]。
        综上,于超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护理中开展系统化喂养管理策略,可促使早期母乳喂养,合理增加添加剂,促使早产儿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侯菊芬,张萍,刘晓丹.非营养吸允联合抚触管理对持续喂养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0):162,174.
[2]方琼吟.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9):57-59.
[3]谢古月,肖棋予.系统化喂养管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2):89-90,93.
[4]冯卓,李磊.口腔运动干预+系统化喂养管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184-186.
[5]董莉,马繁荣,邹平林.系统化喂养管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1):114-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