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传海1 陈洪祥2 周华1
[导读]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王传海1    陈洪祥2   周华1

        1.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外三科  山东济南250400
        2.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外二科  山东济南250400
     



        【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7-2020.8,本院收治100例胆囊结石患者,并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将患者分组,分别给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对照组),获取两组疗效数据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水前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的炎性因子水平高于手术前,观察组手术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囊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可获得相对理想的疗效,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更理想,机体炎症水平更轻,有利于患者说康复。
        关键词:胆囊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炎性因子水平
        胆囊结石是一种发生在人体胆囊中的结石,该病属于常见肝胆外科疾病,发病率偏高。胆囊结石诱发因素较多,胆汁淤滞、胆汁酸浓度与胆固醇浓度比例均可诱发胆囊结石这一疾病[1]。患者患病后会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饱餐等等症状。若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甚至会有胆绞痛症状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2]。因此,发生胆囊结石后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7-2020.8,本院收治100例胆囊结石患者,并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将患者分组,每组50例。观察组30男、20女,年龄30-67岁(48.76±8.91)岁,病程3月-6年(3.18±1.74)年。对照组32男、18女,年龄31-66岁(48.61±8.86)岁,病程4月-6年(3.25±1.77)年。上述数据对比分析,P>0.05,可展开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仰卧,气管插管全麻,在右侧肋缘下顺着腹直肌制作一个长度在5cm的纵行切口,逐层打开腹壁组织,充分显露腹腔内情况,探查患者的胆囊结构和周围结构,并进行暴露分离,采用顺行法或逆行法将胆囊游离,采用电刀对患者胆囊实施电凝止血,缝合创口,并进行清洗消毒,常规留置引流管,关闭腹腔,结束手术。
观察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头高脚低位,气管插管全麻,采用四孔法进行操作,在脐下缘制作操作孔,建立气腹,然后在腋前线与右肋弓下交界下、剑突下端、右肋弓下与锁骨中线交界下分别制作操作孔,依次置入腹腔镜操作器械,探查患者的富强、胆囊、胆囊周围组织血管等情况,并进行分离与切断,采用顺行法或逆行法将胆囊游离,在这一过程中需及时在活动性出血部位开展电凝止血资料,确定富强内无活动出血症状后,常规留置引流管,解除气腹,将腹腔镜操作器械取出,缝合手术切口,结束患者的手术。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进行镇痛、抗感染治疗等处理。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以及机体炎性因子水平(IL-6、hs-CRP)。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的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
        观察组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一。

        
        2.2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两组手水前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的炎性因子水平高于手术前,观察组手术后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二。

        
3·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相较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指标以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更优。原因如下:小切口手术虽然比常规开腹手术更优,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但尚未达到微创理念,术中需要主刀医师会被体积增大的胆囊遮挡一部分手术区域,导致操作视野不清,手术区域缩小,手术难度大[3]。所以,小切口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更长。再者,术中进行胆囊探查以及周围组织探查时,会对患者的腹腔脏器、周围血管神经造成损伤,所以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多,机体炎症水平明显升高。腹腔镜手术主要通过四孔操作法达到治疗患者疾病的目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腹壁创口长度,术中可借助腹腔镜实现多角度调整手术视野,可拓宽患者的手术操作空间,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手术难度,可有效减少腹腔内造成的损伤,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可减少术中出血量[4]。再者,术中利用电刀进行电凝治疗,可促使患者的组织蛋白有效分解与有效凝固,可减少胆囊剥离期间的出血症状,可有效避免术中应用纱布垫,可有效减轻手术对人体胃肠道造成的刺激,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胃肠功能,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5]。所以,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黎阳.腹腔镜辅助下胆总管探查术及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9):91.
        [2]方剑,开喆,陈祝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观察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7):1062-1066.
        [3]陈进.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1):13-15.
        [4]孙斌,张桂江.腹腔镜辅助下胆总管探查术及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22(9):694-697,701.
        [5]梁立军,戴涂.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与次全胆囊切除术在复杂性胆囊结石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22(8):628-6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