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雯娟
辽宁省军区沈阳第十七离职干部休养所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高血压(HP)是一种由可治疗的和不可改变的因素引起的多基因疾病。研究表明,相比于中青年患者,相似程度的血压升高,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显著升高,高血压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护理在血压控制中起重要作用。长期心理干预可以作为中国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本文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有效实施、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
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娱乐生活的多样化,饮食的丰富化等方面的影响,高血压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伴随高血压且久治不愈的患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安全,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得到重视,由于老年人免疫力差、新陈代谢慢、吸收差等特殊性的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必须得到最有效的护理。本文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进行着重探讨,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时间是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中心诊治的门诊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2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家庭随访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率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模式效果十分理想,患者的满意率高,对护理人员依从性高,并发症少,采用心理护理模式效果十分理想,值得推广。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时间是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中心诊治的门诊高血压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经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治疗研究,两组患者均无药物禁忌症,排除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65-72岁,平均年龄(675±05)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5±026)年,观察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65-72岁,平均年龄(680±05)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25±027)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家庭随访护理模式,给予老年高血压患者日常的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定时的测量血压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其中包括:(1)健康教育宣讲:经常给患者开设讲座,采用一对多的模式,采取情景互动,进行宣讲,宣讲主要内容包括:病理原因、病理状态、并发症类型、日常注意事项、正确用药指导等。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疾病,正确的认识自身病情的发展,了解生活中对病情有好处的小常识。针对知识相对较为匮乏的患者,耐心讲解病理状态原因,使其理解,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等。面对已经产生并发症的患者,医护人员为其讲解产生原因、治疗措施以及预防其他并发症产生措施,做全方位准备工作。(2)心理护理:高血压这种慢性疾病不同于发烧这类来去很快地疾病,治疗周期长,是慢性疾病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病情的反复已经病痛带来的折磨,治疗期间产生的经济费用,都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乃至精神上的压力。许多患者一直对自身的疾病保持恐惧的心理,沉重的心理负担只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导致病情的恶化。医护人员需对每一位老年患者身体以及心灵上的呵护。面对有不良心理的患者,医生护理人员及时关注,从患者日常小事的闲聊中给患者鼓励与支持,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一味良药。一些携带焦虑的老年患者,医护人员应配合患者家属积极为患者转移注意力,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满意率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率
对照组26例患者,6例不满意,15例满意,5例非常满意,满意率7692%。观察组26例患者,1例不满意, 5例满意,20例非常满意,满意率961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8846%,x2=4127,P=0042<005。
22两组患者头痛、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6例患者发生头痛,2例患者发生呕吐,4例患者发生心悸,不良反应发生率2307%,观察组患者只有1例患者发生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38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8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923% x2=4127,P=0042<005。
3 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情绪的因素
3.1 自身因素
A型行为:A型性格的人性格强势易感压力,因此容易焦虑、紧张。研究发现A型性格是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中危险程度最大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A型行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不遵医行为。
不良情绪:有学者们认为高血压更多发生在具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人群中。庄惊奇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心理情绪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健康行为量表中的心理应激维度得分较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压抑情绪、爱生闷气、失眠、焦虑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愤怒和抑郁密切相关,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程度与愤怒程度成正比。
3.2 一般人口学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思想愈加顽固,面对生活应激事件较为被动,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应激对中老年人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的影响。
文化程度:低文化水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的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容易产生心理应激。研究表明文化学历程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抑郁情绪有独立影响作用。
经济收入:收入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的物质保证。研究表明负性事件如经济减少易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使药物治疗疗效降低。
3.3 疾病相关因素
疾病的特质:有研究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特点表现为多病共存、病程反复,患者易产生负性心理。
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从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能够直接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通过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可能有助于缓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结论
高血压这种慢性疾病有其自身的几个特点:治疗周期长、治愈性低、并发症多等。老年患者不同于青壮年,老年人免疫功能在逐步的下降,各功能器官作用也在逐步的削弱,身体恢复较青年人慢,且在认知水平方面也较青年人低。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点关注着重对待,老年人思考问题容易遇到死胡同,需要及时的得到疏解。针对老年人采用心理护理模式,使得老年患者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病情,了解到对自身病情有利的常识、饮食方式等,老年人有了战胜病魔的希望与信心,会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老年高血压患者时常发生的并发症会让患者不知所措,通过健康讲座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良情绪。
从上文的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采用心理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作用及其明显,效果十分理想,与单独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模式效果较佳,达到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富欣宏.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 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6):806-807
[2]曹红. 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7):257
[3]代述华. 心理护理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的效果评价[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05):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