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高芳芳
[导读] 目的:探讨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临床护理中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高芳芳
        武汉市第三医院  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临床护理中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80    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将研究对象划分成对照组(n=40,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0,目标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统计并且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采用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鼓膜穿孔;目标性心理护理;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外伤性鼓膜穿孔是临床常见耳膜病症,其会对患者听力造成影响,甚至会让患者失去听力。针对该病常采取行鼓膜修补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对病情缺乏科学认知,会产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有临床研究指出,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能够对患者心理状态和治疗效果进行协同改善[1]。基于此,以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为例,探析目标性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80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按照随机综合平衡法,划分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2-53岁,平均(38.47±4.8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1-54岁,平均(36.54±4.2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病历信息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生活指导、身体监测、感染预防、患处清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模式,内容如下。
        ①恐惧:患者因为听力缺失和病症疼痛常产生恐惧情绪,心中缺乏安全感,护理人员应该用温暖和关心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支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焦虑:患者由于对病症了解不充分,内心具有焦灼不安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普及有关疾病知识,同时多讲解一些成功案例,对患者病情注意力进行转移,多诉说开心愉悦的事,让患者感受到心情放松。③烦躁:患者由于自身生理状况不佳,在和他人交流时会附带自身偏执情绪,容易引起各种争执。为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态度,注意照顾患者情绪,避免在生活中激怒患者让其产生愤怒。尽可能维持患者情绪平稳,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引导患者进行情绪宣泄,避免烦躁情绪抵触治疗。④悲观:疾病发生后患者会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感到不满,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对生活感到悲观。针对这种情绪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多向患者传达一些积极思想,通过一些励志事例的宣传,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尽可能丰富患者生活,通过一些活动增加患者生活中的乐趣,对悲观情绪做到有效化解[2]。
1.3观察指标
        采用SCL-90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分,该量表主要包括敌对、焦虑、敏感、抑郁、偏执等条目,分值为0-5分,分数和患者心理状态为负相关。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59分及以下代表不满意、60-89分代表基本满意,90分及以上代表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意义
        在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录入实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心理状态评分 )采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通过(n,%)表示,X2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提示实验数据之间存在差异。
2结果
2.1心理状态对比
        观察组患者SCL-90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38例,95%)高于对照组(32例,80%),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x2=4.114,p=0.042),具有研究统计意义。见表2

        
3讨论
        外伤性鼓膜穿孔不容易引起感染,在临床治疗中也可以通过外部护理联合药物治疗等方式来代替手术,患处会慢慢自动痊愈。在恢复期间,患者由于听力下降,对外界感知能力不足,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孤独自卑等不良情绪,对治疗护理依从性和整体治疗效果都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提高患者配合度,需要给予患者心理疏通,强化心理护理,为疾病治疗提供心理支持。有报道指出,在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护理中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应用价值显著[3]。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目标性心理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更为良好,同时护理满意度更高,得分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为目标性心理护理对患者不良清晰进行细分,对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患者心理需求为中心,在尊重患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保持耐心细致、热情乐观的护理服务态度,稳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勇敢面对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针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目标性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易妳. 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继续医学教育, 2016, 30(005):124-125.
[2]刘引弟, 邓秋容. 目标性心理护理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当代护士:综合版, 2019, 026(006):176-178.
[3]马春红. 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v.18(29):216+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