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民医院120科室 吉林长春 130200
【摘要】目的:分析120急救护理中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急诊患者80例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组间数据对比显示(P﹤0.05),说明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120急救护理工作人员不但应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娴熟的技能,较高的责任感,而且还应具备医疗自救与风险意识,方可提升护理效果。
【关键词】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分析
院前急救是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主要由120急救组成,近些年,由于多种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交通意外事故、各种突发事件的增多,120急救逐步备受重视。120急救多数面对的都是突发状况,由于事发突然,患者及家属都会表现出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若求救者病情较重,则会更加紧张,以为自己可能会面临死亡,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故而家属会出现无望和无助的不良心理,乃至会放弃治疗[1]。为探究120急救护理中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效果,我院特选取急诊救治患者80例进行分组实验,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接受的急诊患者80例作为此次调研的样本,按照随机分配法把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40例,女患者20例,男患者20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87±5.26)岁。实验组患者40例,女患者18例,男患者22例,年龄在21~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9.86±5.24)岁。两组患者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手段予以护理,实验组则在此之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存有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120急救工作人员在接诊时需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耐心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引导患者创建治疗信心。(2)焦虑和恐慌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快速掌握患者的焦虑和恐慌心理,及时制定出适宜的护理手段,可凭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护理技能,协助患者改善焦虑和恐慌的心理。(3)针对绝望患者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积极配合医生快速处理及明确诊断,采用适宜的语言方式,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当患者的呼吸、血压及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患者创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恢复健康。还需对患者有更多的爱护和关心,无论治疗结果怎样,护理人员需予以肯定的鼓励、保证和支持,尽可能陪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病情,防止不良心理出现,协助患者战胜负面情绪。针对绝望心理比较重的患者,需及早解决,确定诊断之后,积极进行医治。通过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适宜心理引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简单介绍病情的可治疗性,可通过耐心的态度、关爱等拉近和患者间的距离,以便取得患者的信任,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尽可能为患者营造有助于康复的身心状态,以便早日恢复健康。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使用我院自制的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调查问卷进行测评,满分为100分,主要有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项,满意:80-100分;比较满意65-79分;不满意0-64分;总满意率为1与不满意率之差。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数据分析,护理满意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实验组不满意的患者及家属数量有1例,对照组8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P﹤0.05),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120急救多数是面对瞬时自然发病或突发事件,患者和家属多有焦虑和恐 慌的心理,致使治疗的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此时120急救护理人员需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责任感,不仅能够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救治,而且还能快速判断出患者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护理效果[2-3]。120急救工作需争分夺秒,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不管在何种状况下,护理人员均应熟练操作各种护理技术。120急救现场常常出现的在不同地点,会有环境差、设备不足等情况,且会受到患者家属和群众的监督,而他们受到情绪的干扰或由于对急救知识了解不足,会对护理人员进行谩骂或指责,进而影响急救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逐步加强,亦是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因为院前急救比较特殊,故而需120急救护理人员掌握多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适宜的护理手段,同时还需提升自我保护能力,进而提升护理效果[4-5]。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护理满意率远远高于对照组,由此看出,心理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120急救护理工作中选取心理干预,可明显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进而提升治疗依从性,临床护理效果比较显著。
参考文献
[1]尤海霞.120急救护理中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方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81):129-130.
[2]魏亚丽.ICU重症监护清醒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方法和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1):179.
[3]孙翔云,达娃卓嘎,普布德吉.高原山区低年资护士灾害现场院前急救护理的内心体验[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152-154.
[4]朱文芳.研究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02):22+24.
[5]刘晓凤,杨桂溶.心理护理干预在院前急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