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2期   作者:于海霞 荀玉洁
[导读] 探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于海霞   荀玉洁

(1齐齐哈尔市建华医院 影像科;2齐齐哈尔市结核病防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对在我院接受诊疗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为患者编号,以编号的奇偶性为患者均分为MRI组与CT组(n=108),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对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针对脑梗死病症判断正确率分别为95.37%(103/108)和80.56%(87/108),MRI组明显高于CT组,另两组成像效果的对比中CT组87.96%(95/108)逊于MRI组98.15%(106/108),所有数据对比差异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均可以对脑梗死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在对成像质量上核磁共振成像更具有优势性,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可多方案联合检查,以避免错诊漏诊。
【关键词】 核磁共振;脑梗死;临床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均是当前临床检查的常用手段,二者在临床应用中都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在针对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上,使用何种成像方案更有利对对脑梗死做出准确诊断是临床医生常会纠结的问题。针对于此项问题本院特开展针对脑梗死无创造影优异性的研究,现将本研究结果记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对在我院接受诊疗的2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为患者编号,以编号的奇偶性为患者均分为MRI组与CT组(n=108)。MRI组男69例,女39例;年龄57-72岁,平均年龄(64.5±2.6)岁;病例包括完全前循环梗死4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38例,后循环梗死23例。CT组男57例,女51例,年龄53-82岁,平均年龄(65.5±3.1)岁;病例包括完全前循环梗死5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32例,后循环梗死19例。排除标准:无法提供完全影像学检查资料的患者。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并不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
1.2方法
   CT组全部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患者以仰卧位等待扫描。为患者以3ml/s的速度注射1.5ml/kg×体重计量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60min后,为患者经眦耳线由上至下进行头部横断扫描与冠状面扫描,最后为患者做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以10mm 扫描层厚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后通过标准算法对容积数据进行重建,以便对图形进行后期处理,再利用多平面重建、 三维重建后进行图像数据处理。MRI组全部接受MRI检查:患者行仰卧位,对常规轴位横断面以及矢状面进行加权成像扫描与动态扫描;设置扫描层距为2mm、层厚10mm、层数9-12,由颅底经OM线分层扫描至颅顶。行MR动态增强扫描,对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横断面的影像学资料进行记录。
1.3 观察指标
   对螺旋CT、MRI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由2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诊断,诊断结果对比实验室病理检查诊断结果。


将两组造影图像效果进行对比。检查图像清晰不见任何伪影为优质,有少量伪影,但不影响诊断的为良好,存在能够影响图像诊断的伪影则为差。图像清晰率=(优质+良好)/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均由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测和分析,全部数量资料以n(%)展开,组间数据对比以X2加以检测,若(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诊断正确率对比
    多层螺旋CT检查出完全前循环梗死44例,部分前循环梗死26例,后循环梗死17例。诊断正确率为80.56%(87/108),而MRI检查出全前循环梗死46例,部分前循环梗死35例,后循环梗死22例。诊断正确率95.37%(103/108)远远高于螺旋CT,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X2=11.1935,P=0.0008)。
2.2两组成像清晰度对比
   MRI组图像有2例差、69例良、37例优,图像清晰率为98.15%;高于对照CT组87.96%的清晰率(13例差、82例良、13例优),组间数据差异明显(X2=8.6687,P=0.0032),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严重的心脑血管性疾病,患者的病灶多位于脑叶部、基底节区、丘脑部以及内囊,患者常有四肢乏力、头晕、昏倒等表现。且其具有发病快、后遗症多等特点,给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造影成像技术发现脑梗死对其做出诊断,还对栓塞的位置、大小加以明确,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帮助。在当前技术前提下,多层螺旋CT与MRI都能够提供相对清晰的成像,但是CT检测对于皮质下轻微细小型病变和早期缺血性病变[1]并无优势。并且CT只能够对病灶的横断面影像进行表现,而对末梢血管的影像无法做到具体观察。虽然在检查费用方面CT检测明显低于MRI,但MRI再脑缺血发生后的六个小时内就能够对缺血的病灶进行确认,并且在检查低密度病灶时两小时内准确性也很高[2]。MRI与多层螺旋CT虽然同为无创成像技术,但多层螺旋CT在检查时要为患者注射造影剂,虽然造影剂对最大多数患者显示无害,但会有一部分造影过敏患者无法接受,且对身体较为孱弱的老年人来说存在着潜在的威胁[3]。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也对MRI与CT的检测准确性进行了研究论证,结果恰恰证明CT在成像清晰度与检测准确性两方面都不及MRI,与乔凤楠[4]等人的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确诊的时候,核磁共振成像不论检测的准确性与成像清晰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可以作为临床检测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牛司梅.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0):23-25.
[2]朱彦浩.核磁共振在脑梗死的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5):54-55.
[3]李向飞.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02):224-225.
[4]乔凤楠.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01):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