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0期   作者:阎志
[导读] 近些年来,很多城市都在着眼于建成综合性的地下管廊
        阎志  
        身份证号码:41010219830902****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些年来,很多城市都在着眼于建成综合性的地下管廊,而与之有关的管廊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大。本文主要从各个角度分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管理模式,掌握施工技术要点,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关键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管理模式;关键技术
        导言
        在城市地下综合管线走廊的建设中,主要用于处理城市工程管线结构,将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并完成供水,排水,电力,通讯,天然气等市政管线的建设。集成隧道将其组装在一起,以实现城市管道的统一维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开始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道走廊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建议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由于该项目的性质,作为地方政府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难建设一个完整的地下管道走廊。纵观宽阔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道走廊的建设和管理现状,政府尚未宣布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城市地下综合管道走廊的建设更多地取决于管理各种政府政策和约束,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展实际工作。但是,由于管道管理的独立性和专家的专业知识,属于不同部门负责人的不同管道会导致成本分配不明确,调整困难,并使后续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因此,重要的是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寻求合理的管理模式,并确保一切工作得以进行,重要的是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在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建设和管理中的经验,并创新管理模式。以下是改进建议:
        1.1推进综合管廊立法建设
        在城市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新时期城市地下综合管线的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在弄清地下空间所有权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相关法律法规,准确解决规划问题,进行城市地下管线走廊的建设与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走廊管理权,所有权和使用权,建立更完善的立法体系。
        1.2创新PPP投资模式
        对于不同地区的城市地下综合管道走廊的建设和管理,应根据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政策支持,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模式。在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收入高的地区,应提倡完善的政府投资模式。共享合作模型要求合理划分产权关系。PPP投资模式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证。容易理解的是,PPP投资模型可以通过吸收国内外相关的运营经验来有效缓解财务压力,并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各种运营效率。因此,PPP投资模式需要更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的地下综合管理。
        1.3推行公司化运作管理模式
        新加坡在运营和管理其综合地下走廊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已在实际应用中成功运营了12年。在此基础上,中国吸收并学习了新加坡城市综合管廊管理的经验,倡导企业运作和物业管理模式,建立了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2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关键技术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需要选择可行性较强的管廊施工技术,从现状来看,作为施工方应当灵活选择多样化的管廊施工方式,具体涉及矿挖法、明挖法与其他操作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关于建设地下的城市综合管廊应当侧重了解关键施工技术。
        2.1矿挖法
        矿挖法也可以称之为盾构法,这是由于此类施工方法具备自动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有助于简化施工流程并且加快了整个施工进度。具体在施工时,如果选择了盾构法那么通常不会涉及返工或者再次修复。运用矿挖法可以凭借机械挖掘的方式予以施工处理,此项举措有助于减少地面沉降。因此应当注意,如果选择了矿挖法或者盾构法那么还需关注周边地质,最好选择矩形断面进行全过程的施工操作。


        2.2明挖法
        从管廊施工的基本特征来讲,明挖法特有的施工优势就在于耗费较低比例的施工资金,同时也能显著缩短整个施工操作流程。如果选择了明挖法来辅助开展管廊施工,则必须去除现存的路面整体构造。因此可见,运用明挖法的侧重点就在于定时完成相应的路面排水来维护城市内部的综合管廊。从现状来看,明挖法施工应当关注于预制拼装,通过运用吨位较大的起吊设备来实现上述的全过程施工处理。因此可见,运用明挖法在客观上将会耗费较多资金,施工人员本身也要拥有优良的技术水准。在夏季开展的地下管廊综合施工时,施工方通常都会选择此类管廊施工模式。然而夏季施工时限较短,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选择整体拼装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如果要全面制成综合管廊,还应当浇筑现场的混凝土。遇到特殊情形时,施工人员如果察觉到某些零部件已经表现为破损或者逐渐老化,那么对其就要立即予以相应的替换处理,确保整个施工流程的完整性。
        2.3顶管法
        顶管施工的切入点在于管廊的各个边长,通过运用开挖与顶进相结合的手段来实现施工处理。具体在开挖管廊时,应当能够适度延长现有的管道,以便于顺利实现后期的管廊预埋处理。因此可见,顶管法具备突显的施工优势,其能够显著简化整个操作进程并且耗费了较少的设备投入。此外,运用顶管施工还能妥善规避地面影响。在现有的顶管施工流程中,关键在于预先进行切槽处理。在遇到图软弱土层时,技术人员还需运用相应的方式来规避土层沉降。
        3具体的管理模式
        早在20世纪末,发达国家就建成了城市中的首条综合性管廊。迄今为止,各地已有很多城市都致力于建成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管廊,此项举措在客观上有助于拓宽城市建设的现存空间,同时也显著简化了管廊施工的流程。具体在建设城市地下管廊的有关实践中,针对地下综合管廊应当施行如下的管理举措。
        3.1引进PPP管廊建设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的特征来讲,PPP模式的基本内涵就在于企业以及有关部门之间进行紧密配合,对于潜在性的管廊建设风险予以分摊。在此前提下,双方针对特定的物品与出资也要实现共同的分摊。截至目前,有关部门已经能够选择政府出资与其他相应的出资方式,针对其中相应比例的资金予以分担。因此可以得知,PPP模式在客观上有助于吸纳各方的资金,以便于全面建成规模较大的城市综合管廊。
        3.2健全有关立法
        有关部门截至目前并没能着眼于全面优化建設管理模式,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建设综合管廊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尚未达到最优化。为了在根本上实现针对此种现状的改进,有关部门就要创建与之相应的管理立法,拟定实用性较强的建设管理有关立法。在健全现阶段法规与立法的前提下,针对综合管廊施工就能着眼于消除深层次的某些难题与误区,对于权责统一的新模式予以全面建成。
        3.3有偿使用地下管廊
        近些年以来,有关部门在建设地下管廊时更多关注了市场化机制的全面引进,其中关键举措就在于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对于地下管廊应当将其置于有偿使用的视角下,有关部门对此需要偿付特定比例的资金。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偿使用模式体现为更优的实效性,针对当前现有的财政压力也能予以显著缓和。在收取特定比例经费的同时,综合管廊建设将会达到更优的整体建设水准,同时也显著优化了管廊建设的成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对地下空间发展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道走廊的建设,创新管理模式,掌握关键技术,开展其他地下工程。同时施工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提高项目施工效率。
        参考文献:
        [1]谭忠盛,陈雪莹,王秀英,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16,36(10):1177-1189.
        [2]马世骁,刘光勇,刘颖.基于PPP模式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探讨[J].工业建筑,2016(增刊):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