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东
身份证号码 41018319820407****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市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热岛效应频发,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海绵城市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合理利用水资源,助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更好地建设海绵城市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文章结合现存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适应性视角下;海绵城市;建设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使自然水循环系统一时间来不及反应而遭受影响,致使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退化。其中城市底下不透水地表面积厚度增大,流量又大幅增加,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水越发不畅通,进而导致雨洪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另外城市防洪设施、排水工程的传统规划,导致我国受灾城市的数量、规模、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著增加。因此,城市雨洪管理应该受到各界的极大重视。另一方面,当城市内部自然降雨量减少的时候,如若没有办法及时从外部引水,会造成城市内部的干旱现象,因此又需要从其他地方调动水资源进入缺水城市,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调动水资源的能源消耗,也使得本地的干旱灾情因没有办法及时解决而造成财物损失。同时由于水资源在我国从人均用水量的角度来看是极度稀缺,也使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城市用水规划。大量研究表明,推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出现的城市治理问题。
1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2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2.1海绵城市建设管理
美国在很长一段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内,暴雨和特大暴雨导致河流泛滥,淹没城市道路、建筑,降雨一直被视为造成城市洪水灾害的首因。因此早期的美国雨水管理理念是通过人为的土木工程设施干预来使洪水泛滥得以控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雨水管理的关键思路集中在水量的排放控制当时很多研究表明,雨水并不是清洁的水,地面径流已经被严重污染,因此水质的问题在当时也需要得到同时的解决。之后,20世纪70年代开始倡导BMP,其最初是为控制非点源污染而构建起来,现在已经成为能综合使用各种不同的措施来改善水质、水量和生态等更为全面的雨洪处理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的LID的理念是从BMPs措施发展而来,通过控制源头为主,各种分散式小规模的措施为辅,来维持场地开发前的雨水径流量,进行对雨水的全方位管理,使得雨水的排放是自然资源循环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废水排放,从而来缓解一直增加的城市化现象和不透水表面的负面影响。
2.2规划层面统筹把控
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并与城市目前的整体情况相结合,对其进行整体综合规划与设计。在道路设计中关注规划区域生态斑块的识别,使道路网络规划与城市绿地相协调,在对城市现有的绿水青山进行保护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道路设计与施工对城市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合理的选线布局,并综合协调道路的空间布局,将其与整个城市的绿地进行有机的协调,以达到对降水进行引流,加强雨水就地下渗或使其流入附近的小溪或湖泊、雨水花园中,最后转化为地下水资源目的。
2.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在自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一块地势低洼的区域内种植草皮、灌木及乔木等植物,它模拟自然界的土壤渗透系统收集和滞留来自地面或周边建筑及构筑物的雨水,起到降低地表径流,消减径流峰值、促进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以及在土壤、植物以及水体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可有效去除雨水中的小颗粒固体悬浮物、微量的金属离子、细菌及有机污染物质。公园的雨水花园在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公园中具体地块的功能、位置及类型,并最大程度地在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时,植物应优先选用当地耐水耐湿的植物,同时为了优化雨水花园的景观效果,还应该选择外形优美、观赏性强的植物进行高低层次搭配,营造雨水花园的观赏性。雨水花园是一种小型的雨水渗透,雨水花园的规模主要由土壤的渗透系数,雨水径流量的大小,雨水花园内外的高差等因素共同决定,一般雨水花园的面积在9m2-27m2左右为最佳,也可将多个小型的雨水花园合理布置,通过多个小型的雨水花园进行组合产生一个综合性的较强的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按照控制雨水的类型可分为控制径流总量和控制径流污染两种类型。控制径流污染的雨水花园对种植的植物,土壤层的配合比、砾石层的颗粒集配都有一定的要求。控制径流总量的雨水花园一般要充分考虑建设位置及与其他设施之间的关系共同发挥作用。雨水花园一般要求与建筑物距离在3m以外且距地下水位的距离不小于2m。
2.4注重生态保护工作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关键便是确保城市绿化、水体吸收和净水装置发挥出真正作用。积极重视城市道路、城市绿化建设层面的内容,针对用地布局和竖向设计做好规划,保障城市绿色、灰色基础设施各自发挥出实际作用。因为城市道路是收集雨水的主要场所,所以应该做好城市道路径流雨水控制收集工作,将透水铺装运用到市政道路当中。此外,城市绿地和广场建设中,还要充分展现出蓄调工作效率,将雨水引入到公园当中。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当中,还需要重点关注调蓄、排水能力,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排水系统效用。
2.5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基础
海绵城市的建设,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有的自然环境。有些城市适合海绵城市建设,有些城市不适合海绵城市建设,决策者不能固守思路,不懂变通,将海绵城市不加修改地应用到所有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上。首先,应当考查城市的自然环境,选择具有“海绵”潜质的城市,进而进行微型地形调节,将雨水汇集储存,发挥“海绵”的疏散消洪作用,适当利用地下水资源,做到内充外输,两相和谐。其次,城市建设者还需综合考虑邻近城市的资源条件、发展程度,尽可能推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建设海绵城市集群。除了考虑自然基础,也应当考虑相关法规基础。了解现阶段国家出台的助力海绵城市发展的法规文件,同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国家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法规保障。进行城校结合,商校结合,鼓励各大院校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加强人才培养。
结束语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足以覆盖整体,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及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设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涂天柱.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22):39-41.
[2]刘文碧,典松鹤.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68-69.
[3]周玉文.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设计暴雨探讨[J].给水排水,2019(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