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理念引领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20期   作者:高俊
[导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市工作要与时俱进,
        高俊
        身份证号码:41078119881229**** 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市工作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突出问题导向、增强战略思维、加强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推进、加快集聚提升,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推进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城市建设;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也使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受到了影响。
        1概述
        创新是指打破旧思维方式,产生新思想和行为的活动。熊彼特作为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上最早提出“创新”概念。1912年,其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率先提出、阐述了创新概念。熊彼特界定的创新涉及面非常广泛。
        国外学者也对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系统研究,PeterHall提出“文化智能性、组织功能性及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的特点及涵盖内容。Chiang,H.和Taylor,R.倡导创新型城市应大力促进多因素结合,形成集聚效应,应同时具有高技能、高知识的人才系统及相关创新型企业。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提出源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断经历创新与发展。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更是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前途的关键性因素。现今,“创新型国家”被世界公认的有20个左右(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它们具有相同特征,分别为:一是创新综合指数方面,此类国家的指数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此类国家的这些比率均达到70%以上;三是研发投入占比GDP方面,此类国家的比例一般均达到2%以上;四是对外技术依存度方面,此类国家的依存度指标一般均维持在30%以下。创新为世界及社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指引前进趋势。我国作为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分子,也极为重视创新驱动的发展建设。早在2006年,我国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就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2008年,深圳成为我国首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截至目前,我国创新型城市数目已达到78个,建设、发展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织构成。
        2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单一。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了比较类似的方法,并没有根据自身城市建设的需求以及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城市建设审批制度和流程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进行,城市建设管理成本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这些都导致我国部分城市在建设管理时效率不高,手续和流程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其次,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个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很多中小城市,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就导致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很难起到指导和提供依据作用。在城市建设评价制度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从而使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的矛盾。
        3城市建设的管理措施
        3.1强化规划战略引领
        做好“统筹规划”“存量规划”“民生规划”“制度规划”,发挥规划“识大势、观全局、谋长远”的龙头作用。一是创新规划理念。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各类规划,强化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海绵城市、紧凑城市等新理念,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从全市域大市区、城乡整体协调高度确定市区发展定位,更加重视规划管治,加强规划实施评估与监督,实施“一督查”“一公开”“一报告”,严格实施已批规划,保障规划权威性、严肃性、约束性和连续性。全面推进城市设计、乡村设计全覆盖,强化城乡规划精细化规划和精致化设计。探索城市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协调多元利益诉求。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突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导向,重视区域规划统筹作用,强化空间规划约束功能,明确专项规划发展定位。根据市区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三区发展实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发挥主体功能区划国土开发的基础制度作用。三是强化规划衔接。衔接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建设规划、专题规划,实现市区空间、产业经济、基础设施、配套政策等无缝对接和一体化发展。四是推进规划创新。推动发展目标、规划坐标、空间指标衔接,探索建立市区“多规合一”体制机制,统筹安排三生空间,综合集成各类空间要素,划定空间开发和管制边界,实现标准对接、坐标统一、底图共绘、管理协同。建设市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协调与管理平台。
        3.2创新城市综合治理
        理顺体制机制,对城管、公安、工商、交通、环境、安监、食药、消防等执法部门进行综合管理执法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制定相应权利清单,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空间秩序管理、违法建设治理等职能彻底下放到街道,提升基层执法力度和效率。建立主体明晰、权责明确、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建设城市管理政务云,构建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等网络化、精细化、智能化。健全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机制,探索建立双向考核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
        3.3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统筹考虑发展建设、人口分布,突出服务和品质供给升级,以“布局最佳、配置最优、效率最高、效益最大”为导向提升基本公共设施可达性和便利性,实现分层分异供给。一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优化市区高中段学校布局,完善义务段、学前教育段学校配置,实施古城优质教育资源外移,推动古城人口有序疏解。加强三区公共卫生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古城医疗资源外迁。古城按“外迁疏解,有进有出”进行设施优化、适当外移,三区按“补齐短板,统筹发展”完善设施。协同共享四大体育中心,构建便民利民的基层体育设施体系。完善养老设施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二是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以市场为主满足城镇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努力构建符合市情区情的住房体系。“十三五”期间,规划保障公租房9476套,征收(购)棚户区(城中村)72个以上,基本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三是优化市容环境。加大绿化力度,持续推进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广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推动环境整治从点到面、从主干道向内街小巷延伸。健全城市市容市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物立面管理和色调管控。完善环卫工人激励机制,提升环卫保洁机械化作业率。落实城市环境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多方面入手,努力提升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M].叶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李园园.创新型城市指数比较分析研究[J].特区经济,2019(8):55.
        [3]王丽,毛寿龙.雄安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一个概念分析框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4):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