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王媛媛
[导读]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仍然绽放无限光芒。它闪耀在语文教材中、闪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课堂这一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王媛媛
        贵州省遵义市第四初级中学 贵州 遵义563000
        摘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仍然绽放无限光芒。它闪耀在语文教材中、闪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课堂这一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立足课堂,渗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文章也将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从其内容、教法、活动入手,探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链接古今,打开语文教学新世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
        品传统文化,知其文、知其意、知其情,能够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采取有效对策推进传统文化渗透。力求在语文课堂上,打造“时空穿梭机”,链接古今,有效教学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突出讲解
        1、抓住中华汉字,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文化学科,由汉语言文字所组成。汉字本身,便是开展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为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了解汉语美妙、学习文化底蕴,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强调书写:横平竖直、一撇一捺中感受字的构成美;
        (2)了解历史:熟悉汉字的发展历程,料及汉字的起源,搜索汉字形成的趣闻资料;
        (3)抓住重点汉字,带领学生从中窥探所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如“尊”字。古代由“双手捧着盛酒器献给祖先”演变而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剖析汉字,“酉”代表了飘出来的酒气,“盛酒器”就被称作为“尊”,所谓“尊敬”就是用这个“尊”来“敬”别人的意思。
        2、抓住诗词歌赋,传承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诗词歌赋、文言文。这些都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可以立足诗词歌赋、文言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且受教材篇幅影响,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许多知识实际上具有深层挖掘的价值。为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做传统文化的补充,丰富课堂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为什么作者向往世外桃源?又为什么运用极尽优美的笔墨来刻画桃花源。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作者——陶渊明,介绍他的生平、他的故事、他的诗风、他的志向。这与能够补充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样学生能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深层次了解该文言文,语文学习视野得到了开阔。
        3、抓住哲学价值,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针对教材,挖掘其内涵的人生价值观,哲学
思想。通过语言文字,传递古人的良好美德,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
        如在学习《庄子》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和
语言模式,在夯实学生文本领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庄子》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即“齐物”、“安命”。从而带领学生走近庄子,与庄子体统探究世界万物、感受事态变化,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二、立足课堂,创新传统文化教法,强化感受
        1、采用情境教学法,链接古今,深化传统文化学习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传统文化的
渗透,能够丰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体验。这里所说的情境创设,有多重含义。可以是想象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是动画情境的创设。但无论是那种情境,学生都能够走近课文、走近传统文化。及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该受古诗背后的意境美,
创设想象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闭上双眼,教师用充斥情感的语调,去诵读古诗。让学生伴随着教师的语言,在脑海中刻画大漠、长河、孤烟、落日,那一幅幅画面,映射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仿佛走入到了塞上,对古诗词的感受何其深,对其中情感的理解何其到位;
        再如开展《祝福》时,文章讲述了诸多的民宿。如“送灶”、“拜天地”、“祝福”等。鲁迅先生将自己的做品质与民俗文化上,深度阐述自己对传统习俗的认识。为让学生与鲁迅先生进行情感对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动态展示《祝福》中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理解文章内涵。
        2、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促思,深化传统文化学习理解
        在语文课堂上适当的提出问题,能够驱动学生进行思考,改变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被动信息输入,让学生做信息的直接获取得人。且有效的提出问题,能够实现“由表及里”的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与传统文化为着力点提出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够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可以就阅读文本,提出如下问题:
        (1)阅读课文,说出文章更改,进行文章复述;
        (2)探析鲁提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鲁提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做的是否正确?
        同时,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立足这一教学,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在课下与阅读《水浒传》,感受其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三、立足实践,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延伸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落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以活动,给学生参与、感知、认识、体验的机会,同时以活动语文课堂,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有效渗透。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传统文化节日,开展语文活动。如在端午节,可开展“话说屈原”、“我心中的爱国诗人”、“粽文化讨论会”等活动;如在中秋节,可开展“月的诗词赋”、“分享我的中秋节故事会”等活动;
        第二,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活动。如可以可以开展“孝道”、“礼仪”、“戏曲”、“国学”等诸多主题的语文活动。其课外活动形式可以是比赛、表演、朗诵、书画;
        第三,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直接感受、接触传统文化。如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文化馆中,品味千年文化、感受文化魅力,丰富实践体验,拓宽文化认知。
        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尽可能地响应教育要求,发挥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色彩。要从内容、从教法、从活动多个角度入手,为语文课堂增添传统文化韵味。这样才能够实现传承传统文化、连接古今,在有效渗透中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桂佰芝.文化演唱、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8(11):88-89.
        [2]罗梅.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作文:教研,2020(06):30-30.
        [3]朱文燕.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J].东西南北:教育,2018(20):322-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