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徐露萍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步提上议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如今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单指是生理上没有疾病

        徐露萍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幼儿园   514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步提上议程,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如今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单指是生理上没有疾病,还指拥良好的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本文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问题引出,列举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并提出正确引导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成长;心理健康;幼儿教育
        引言:现今社会,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便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而努力。孩子的心理教育,除了有先天因素外,还有很多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父母自身的个性素质息息相关。幼儿时期是人们心理发育的紧要时期,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幼儿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和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家长和教师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概念指拥有正常智力,健全的心理和情绪,可以对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或者只关注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情感精神层次的需求。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们的吃穿问题和学习成绩,却不在乎孩子的心理变化。一些教育方式不管是过于溺爱还是过于严厉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有些孩子经常喜怒无常,或者过于暴躁,没有自控能力,独立性差,缺乏信心,不和他人交流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幼儿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让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而社会环境因素又包含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遏制的作用,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因素逐步攻破,给幼儿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
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是幼儿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父母感情和谐,日常中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更加容易激发起孩子们积极进取的心理。即使工作繁忙,也需要挤出一些时间去陪伴幼儿,防止孩子在孤独中产生不安全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愿意再靠近父母。还有父母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灌输消极的影响,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幼儿身上,部分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都以命令式口吻与孩子交流,表现不好时甚至会恐吓和打骂孩子。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会让孩子变得懦弱、焦虑、胆小等,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如果幼儿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不仅容易造成心理变态,甚至会出现犯罪行为等不良现象。幼儿需要的是父母真挚的感情和平等的交流,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父母也要教孩子明确的是非观,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撒谎,否则不仅会失去孩子的信任,还会教坏孩子,让孩子学会说谎。另外,生活中父母也不应该过于溺爱孩子,父母需要言传身教,给孩子起到模范作用。生活中遇到挫折要勇于面对,不能让孩子轻易退缩,不能帮助孩子包办一切,要积极的引导孩子去克服困难,要让幼儿学会坚持,持之以恒,勇于战胜挫折,培养他们乐观不懈的精神。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物质上的保证,还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全方面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可以主动去询问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日常生活和面临的一些困难,了解孩子的社会发展情况,让幼儿主动说出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情感表达。

面对幼儿的不解和倾诉,家长需要认真聆听及时鼓励并安抚帮助孩子建立乐观开朗的心理。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同样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其中朋友交往对幼儿的情感认知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缺少同伴会使幼儿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中,父母和老师需要积极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幼儿在健康成长中得到良好的教育保障。如今好多父母和爷爷奶奶经常会过于溺爱孩子,从而导致孩子自我意识过强,过于娇气,缺乏责任感,而且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父母和老师需要帮助幼儿和同龄人交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带孩子做公益志愿者等等实现成就感,多和他人互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结交更多的朋友,提高孩子们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锻炼幼儿的意志力和沟通能力。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友好交流,同时促进了孩子的独立性养成,以防幼儿在生活中出现些许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焦虑,更好的帮助他们心理健康的成长。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纠纷时,家长和教师需要及时引导观察,帮助他们消除不良的情绪,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而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生活中,一些幼儿会患有特殊的疾病或者是先天残缺,因此产生自卑感,不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克服这种心理。教会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团结友爱,待人宽容。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或者经常到同学朋友家走动,给孩子和同伴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降低不安全感。除此之外,如果是正常的幼儿需要让他学会尊重他人不能过于任性,要学会体谅并同情弱者,换位思考他人的情绪和遭遇,教导孩子不随意挖苦嘲笑任何有残缺的人。
3.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幼儿园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它不仅仅是托儿所,而是孩子们的第二所学校。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幼师需要履行自己的教学义务,要不断学习专业技能和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教育水平和道德水准。在教学中构建幼儿心理健康,同时幼师和幼儿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幼儿的人格,接纳幼儿的不足和缺陷,不管是乖巧懂事的孩子,还是吵闹多动的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教导,让孩子在幼儿园中感受到和煦温柔和安全感。即使幼儿的表现不好,教师也需要用满腔的热诚去耐心引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发掘他的闪光点,用赞美的语言去肯定孩子的成果,建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其能够主动探索学习,自信能使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的施展。教师不应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情绪。应该讲究方式方法,科学的疏导幼儿的负面情绪,理解安慰孩子。另外,幼师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言行一致,态度亲切,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建立家访,及时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双方达成一致,能在行动和观念上一起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未来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树立良好的健康心理观,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形成安全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推动着国家的发展,我们只有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其茁壮成长,祖国的花朵才能绽放得更加鲜艳。所以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需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晓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多维审视——一个6岁幼儿的心理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4):20-22.
        [2]李鹏.简论幼儿体育教育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直观联系[J].青少年体育,2018(12):41-42.
        [3]高云.创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呵护一颗种子的成长[J].教育革新,2020(06):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