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丽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四川 广元 628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我们常常听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抱怨:教材内容偏难、编排不合理、知识面涉及广、跳跃性太强、系统性太差、学困生越来越多等等。总之一句话:对新教材不适应。面对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责难,我们认为:新课程作为一个新事物,它总有一个成长完善的过程,它的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当务之急不是抱怨而是如何有效解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会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关键词】有效教学,读懂
一、从学情出发,以学生的角度读教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最终只有被学生所理解,才能真正体现其蕴含的数学价值。教师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把握教材以后,并不代表着解读教材的结束。毕竟,教师的主观理解是无法替代学生的理解的。因此,教师还应当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次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困惑与感受。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
如《分桃子》一课,不但自己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而且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前测分析了学生在面对教材例题48÷2、48÷3会如何计算?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该如何去突破?
通过前测,候老师发现孩子在计算48÷2时,是运用原来已有的口算经验来计算,并且以竖式这样一种形式来记录口算的过程,因此出现了如下的写法(右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20个,再分8个桃子,每只猴子4个,合起来是20+4=24(个)。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竖式的正确写法。
二、从知识出发,以整体的思想读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知识的螺旋上升,是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原则。教材在呈现每个知识点时,作为教师,不能只盯住这个知识点。教师更应围绕着这个知识前思后想:学习这个内容前,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了什么可利用的经验和要避免的问题;学了这内容后,又为后面的什么知识点打下基础,需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延伸什么?只有以这样一种整体解读的思想来梳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课堂生成之上。
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乘法分配律作为一个学生新学习的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呈现的。在学习乘法之初,教材便渗透“分解融合”这样的“模型”思想。而在学习竖式笔算乘法时的竖式的算理理解、表格法等更是乘法分配律的直接应用。只是,此时,还没有出现这一名称而已。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水到渠成式的自然呈现。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一规律,进而灵活应用这一规律。
三、从情境出发,以动态的目光研读教材
教材是静态的文本,在静态的文字、图片等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教师去发掘。教师要以动态的目光来审视教材,读出静态文本后的内在逻辑联系,读出文本背后的故事,让教材活起来。有生命力的教材,才能造就富于活力的课堂!
如在《数的奇偶性》一课中,在面对教材中静态的“小船在河的南北两岸往返的情景”时,认为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理解有难度。老师采取的对策是让情景动起来,设计了“翻手掌”游戏,把静态的情景图以动态的翻手掌游戏展现出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直观、有趣,学生易于从中发现数学规律。
四、从联系出发,以瞻前顾后的心态读教材
唯物辨证法指出:“世界上的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材的设计也是如此,不仅前后知识点相互联系,而且知识间逻辑关系密切,前后知识点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教材解读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所谓“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的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本班学生在三四年级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六年级还要学到那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去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这些教材与以前的教材有何不同,各个知识点学生要学到何种程度等等。这样做,可以全面了解系统教材的内容,掌握来龙去脉,可以明确其中各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讲课时可以做到前后呼应,前边可以做好孕伏工作,后边可以做到逐步整理,使已学的知识得以再现,便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五、从体系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读教材
教师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了每个部分的地位与作用以后,还要明确每一章节的编排意图。要学会把编者的意图,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只有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才能把教材读活,才能把课上得浅显易懂。简单地说:只有钻得深,才有可能讲得浅。其次要学会从教材内容中去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是构成每个教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主体而言的,是教材中比较抽象、比较隐蔽、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教学关键是指教材中需要理解、掌握的某一部分知识或需要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点就是要充分理解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它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解题策略等人类文化的结晶。面对静态的数学文本,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浅出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可以说,教师对教材地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