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珊曼
中国音乐学院附中,100025
如何上好一节课是教师每天都要考虑的问题,怎么样上好一节课,不仅仅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这么简单,而是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悟,对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解读。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一般来说,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仔细品读课程标准我发现,家国情怀素养应回归到这样一个本质问题,即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健全价值观的人,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将自信、包容、尊重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内心。多年之后,知识可能早已被遗忘,深植于内心的素养、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却永恒存在,因此教学设计应架起家国情怀这一素养,以彰显其对人的情怀培育。
基于对家国情怀这一素养的思考,我以《鸦片战争》为例,从教学立意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就如何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改进教学设计做一些思考,主要基于两方面,其一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这一方面相对牢固,不需要在这一层面花费过多时间;其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华史的内容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的共鸣,但我仍想在这个基础上做更深入地反思。
一、教学立意:立人为高,培育情怀
教学立意是评价一节课优质与否的重要标准,我们习惯称之为“魂”,一课一魂能使一节课达到形散神聚的境界。在实践中,家国情怀这一层面,培养有健全价值观的人将是教学立意的最终目标。《鸦片战争》一课如按常规上课处理,便是知识点梳理、穿插材料分析以及课堂训练,仅此而已。这样处理,固然能让学生掌握必备考点和培养材料分析的能力,但是无法凸显历史学科在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上的独特功能,学生在价值观层面会一无所获,无法达到培养“培养健全价值观的人”的高度。因此我重新梳理了单元主题“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爱国主义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联系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摩擦与冲突也不可避免,作为中国未来的担当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民族责任感,去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将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立意。
二、教学内容:契合内容,深度反思
教学内容设计需要契合教学立意进行整体谋划,为突出教学立意,可以对原有知识体系和授课流程进行大胆整合,淡化知识层面的梳理,在必要环节增进对问题的深入探究。探究应紧贴教学立意,以期达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根据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立意,我设计了三个反思环节。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及教材内容,理清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及其逻辑关系,简图如下:
结合此材料分析教学及图示,理清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开展侵略反思一。
侵略之思一: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
材料二:时人反对割地,但不反对割香港,因为香港毫无商业或国防地位。当时人最痛心的条款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国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学生思考后回答:材料一中的“器不良也,技不熟也”体现了中国科技和工业的落后。这则材料的出处是林则徐写给他朋友的信,说明林则徐已经开始了反思并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材料二中外敌是否能防范不在于一口通商或者五口通商,而在于中国的落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说明清政府在长期的闭关锁国之下的思想观念的狭隘;而香港关乎中国领土主权,时人却不反对割让,进一步说明了清政府主权意识和国家观念的落后。
教师引导总结:今天我们已经收回香港并实行一国两制,有力地促进了香港的繁荣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今天国家意识和主权观念的健全,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我们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
侵略之思二:爱国志士们给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方向?
材料三 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
——《中国历史》
材料四“驻防(镇江之战)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
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学生思考回答:这些为国牺牲的爱国官兵及林则徐的言行教导我们,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要舍身报国,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也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以国家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教师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终于寻找到了中国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2019年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式告诉我们,经过中国人民七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人民强起来了。
侵略之思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一般都伴随着对外侵略,中国强大了也要侵略别人吗?
材料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七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材料八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
学生合作探究回答:孔子的仁爱之道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墨子的相互友爱,互惠互利;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各国应在各自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国家对外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中国即使强大了也不会侵略别人。
教师总结:中国人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独树一帜的“和”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今天处理解决问题的思想渊源,所以虽然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弱小落后国家的侵略,这是与资本主义追求利益无止境的本性决定的。但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即使强大起来也不会侵略别的国家而是会寻求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之道,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
至此,从对中国战败的原因反思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有了深入的理解,这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责任感。在世界历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教育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对民族的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还要教育学生将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结合起来,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开阔胸襟,只有将人类世界的共同命运与民族国家特殊命运紧密联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才具有现代意义和未来价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