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叶鹏
[导读]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各学科学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素养的提升,

        叶鹏
        陕西省蜀河中学 725721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各学科学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核心素养也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素养的提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实践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促进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此以实践教学为途径构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实践,探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体系

引言: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所需要具备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品质,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区别,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为了让学生未来能够适应变化,便需要从教育教学上着手,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历史价值观、历史情感、历史唯物观等内容,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视域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核心理论,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高中是发展学生三观的关键环节,而教师则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一些知识点或历史故事案例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如在教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便可以将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心,让学生探讨一下嬴政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那么为什么还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呢?同为暴君,其他的君主比如隋炀帝却没有这个称号呢?让学生通过问题分析了解秦始皇的种种成就,再对比他的种种暴行,对千古一帝秦始皇具有客观的评价与印象,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人物,从而在历史学习中养成唯物史观。同时在教学教学关于明清部分时也可以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着手点联系知识点,如: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时很明显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但同为重农抑商,明清时期却结果大不相同呢?让学生结合两个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进行分析,对历史时代特点及变化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的唯物史观得到培养。

针对单个的历史事件来说,需要让学生根据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位置构建起学生意识中的联系,如上述的重农抑商便是一个联系知识点的关键词,而在教学《走进资本主义市场》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由新航路开辟到早期殖民扩展,再从工业革命延伸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其中的重要事件或人物作为契机,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知识链,从而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1]。
二、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能力、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获得提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分配任务并让学生们自由进行分工,学生们通过教材解读、相互探讨来总结历史知识,共同交流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关于近代史的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近代史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切入点。在合作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遵照生本理念与循序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资料,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下发任务,在教师与小组组长的引导下积极探索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编写任务汇总,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任务,实现合作学习的班级性交流。
三、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培育内容,于先秦时代的宗法制起始,并且很多历史知识以及具有历史色彩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家国情怀,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这些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良好落点。对此家国情怀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培养项目。家国情怀的培养需要融入到高中历史日常教学中,历史教材内容中很多都可以重点讲解,或以此为基准延伸到家国情怀,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文化史中,儒家的家国意识和中国古代科技中的智慧、近代史中先进中国人的精神与意志、政治史中的卫国爱国意识、经济史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都是渗透家国情怀的很好素材。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探索和记忆,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寻找林觉民的《与妻书》教学资源,以情感为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到历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除此之外,圆明园的毁灭也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愤慨之情的良好素材,晚清时期的腐败在历史教材中异常醒目,也可以将其与现代美好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发展历程,意识到祖国的强大,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2]。
结束语: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目前仍然是发展的起步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探索与改进。对此教师需要充分贯彻生本理念,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致力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推动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芳.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8:61-62.
[2]张德辉,张玉梅.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时代教育,2017:116-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