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 杨飞
[导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从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增设历史课程重在着手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本文从中职历史教学渗透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杨飞
        山东省济南商贸学校,山东 济南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从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增设历史课程重在着手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本文从中职历史教学渗透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以及注意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职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匠精神,简称新时代工匠精神,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内容,是新时代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至诚臻美的职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工匠,尤其需要大国工匠。自2012年以来,国家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生开始培养工匠,从中职阶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2020年,历史成为中职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着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责任和优势。
          一、中职增设历史课程重在着手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版)明确指出:“中职历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构成,其中拓展模块提供“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历史上的著名工匠”两个示例模块[1]。简言之,中职学校增设历史教学就是着手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需要。
         二、中职历史教学渗透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
(一)新时代工匠需弘扬传统工匠精神和智慧。
        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了传统工匠精神“敬业、求精、专注、技娴、创新”等优秀特点,是中国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对中职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工匠一方面需弘扬传统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优秀工匠的智慧,对自身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新时代工匠要有历史格局。
        新时代工匠都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要成为健全人格的人,要有历史格局。学史,是中职生提升个人素养的途径之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弥为珍贵的宝藏;世界历史让人读来生趣,增长知识,开拓眼界。读史使人明智,可学会分辨历史上美与丑、善与恶,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理解知行合一的艰难险阻,让头脑更加睿智,让心胸更加开阔,让志向更加高远,学到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人生格局攀登升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新时代工匠须有家国情怀。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青铜器、丝绸、陶瓷、四大发明、中医药、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都为世界所惊羡;中职历史课必须让中职生了解古代先民们勤劳智慧的伟大结晶,培养中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学习了解美、英、日等国家的发展历史进程,在对比中认识到新中国速度的重要性,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增强中职生的感恩心和骄傲感。

通过苏东剧变、伊拉克战争等,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增强中职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一)通过中外工匠智慧结晶的对比增强中职生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引领学生对四大发明、冶炼、纺织、陶瓷业、建筑、中医药等方面,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点面比较等比较方法,突出重点,理清线索,图表结合,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当灿烂辉煌优势明显时,学生引以为豪,爱国之情升华;低迷颓势惨败中,学生叹息悲愤,恨国之耻,报国之心激荡,家国情怀自然而生。比如横向比较四大发明,公元前3世纪我国发明指南针,欧洲人得知磁石可指南已落后于我国1000年;唐代发明火药,元朝时传至欧洲;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我国技术的先进。点面结合比较四大发明,指南针在我国用于祭祀、占卜、看风水、军事,到北宋时才用于航海;而欧洲人掌握指南针技术后,随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最终发现了北美新大陆;火药在我国用于炼丹,传至欧洲后西方人造起了火枪利炮,开启了殖民掠地时代,我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封建社会。
        (二)通过讲好工匠故事汲取传统工匠精神。
        借助多媒体手段,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从目标层面、行为层面、思想层面等深刻研究挖掘传统工匠精神,讲好传统工匠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要摆脱传统的说教,让学生感觉有趣,工匠精神得以潜移默化地发挥影响力;讲好工匠故事要精心设计提问、引导思考,激发学生探索工匠精神的好奇心和思考潜能;讲好工匠精神可以和专业职业结合,更能有效地体验和传递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注意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要充分挖掘传统工匠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衔接和传承点,更要注重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外延。比如再讲鲁班的故事时,穿插鲁班墨子楚国对辩的轶事,引起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度思考。
        (三)通过专题讲解渗透工匠精神的演变创新。
        工匠技艺是一步步传承创新而来,新时代工匠精神也是由传统工匠精神凝结发展优胜劣汰而来,对传统技艺分门别类进行专题教学就非常必要,客观来说也是纵向比较教学。比如在讲解制玉技艺的发展时,一方面展示了我国制玉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方面集中展示了制玉工匠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当运用多媒体播放红山文化时代玉琮的制作工艺解读时,学生们都为之惊讶赞叹,尤其提到该玉琮在当时生产条件下至少需要一个月时,学生们发出的是一片佩服声。在讲解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一代代名医的不懈探索铸就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白求恩精神到今天抗疫精神,从传说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舍身试药,无不用行动传承凝聚形成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通过专题讲解,一方面解读了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作用,一方面全景展示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路径,引导中职生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开拓创新精神。
        (四)注重体验和实践中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阶段需要有完整的培养体系,体验和实习实践是必不可少。历史教学增加体验式和实践教学一样非常有效。比如带领学生观摩并体验陶艺制作,学生直接感受到制作的难度,很容易理解蛋壳陶杯技术的难度和魅力,为当时的陶艺技术所折服。
        (五)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教学渗透时注意度和质的把握          
         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教学渗透时应把握度,不可牵强附会;更要注意质,要有目标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Ⅰ].高等教育出版社:6.           
        [2]赵北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7):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